醜聞下的白痴鬧劇

我在採訪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PKFZ),寫了3篇系列報導,本來希望可以找執事的交通部長陳廣才來談,以撰寫反應,並作個總結。我向其秘書伸出橄欖枝後但得到的答案是:為什麼你沒有先找部長談?

我說,所以現在我來約訪啊!天啊,我需要事先照會部長后才能動筆寫報導?

答覆是:部長要忙著馬華代表大會(在8月19日舉行),之后有時間,可能可以安排專訪。

當然,在這兩週后不只是我想要約訪找答案,海內外都想聽聽政府怎樣解釋,因為經過《太陽報》與《當今大馬》連篇轟炸式的報導后,首相已叮囑陳廣才成為此課題的代言人,大家就是要一個明確的交代。

~莫名其妙的活動

直至昨天報界接獲的通知,聲稱陳廣才會參觀PKFZ,並發出書面聲明交代始末。所以眾人赴往遠在巴生一端的PKFZ,抵步后才得知答案:陳廣才不會出席,只是發表文告來解釋。

而今天的活動,其實也蠻搞笑。關鍵人物陳廣才缺席,連PKFZ主席馮惠珠也消隱。交通部只安排了陳廣才的新任新聞秘書、海事局高級秘書阿都拉出席。

同時,PKFZ安排新加入的業務發展經理謝觀龍來做一個媒體簡報,簡報完畢后沒有例牌菜的問答環節,傳媒被帶上巴士來參觀PKFZ。

當時很多記者都愣了一旁,怎麼不給提問,就要參觀?怎麼交通部只草草地委派兩名無法權威發言的代表來出席?

后來上了巴士參觀,情況與我上次所見沒差別。我看到巴士上的傳媒已深知「無料可挖」興致淡淡,大家只是期待交通部的文告,看看關著的葫蘆到底賣什麼藥。

折返回辦公樓時,我們又經歷不按例牌的問答環節。在記者會結束后,我們才獲派交通部的五頁紙文告,然后又被催促下樓享用午餐。

而這份文告並非以交通部長陳廣才的銜頭來發佈,卻以交通部的名堂來發。所以,字面意義來說,要負責的不是陳廣才,而是整個交通部。但是否是所有交通部的人員都集體負責,集體回應呢?


~為什麼心虛迴避?

在享用午餐時,部長的新聞秘書已開溜了。我跑去與那位阿都拉先生拿聯絡與問問題,他閃爍其詞,到最后逃之夭夭。旁人對我解釋,部長新聞秘書需要趕往檳城。

后來我被告知,原來昨天交通部已有一個報館媒體匯報會,而文告內容與部長會上一模一樣,而我們完全不受邀,也不知情。我向那新聞秘書查詢,他說這是首相署定下的名單,交通部沒有異議。為什麼是首相署揀選報館來出席交通部的匯報會?交通部是受人擺佈,還是首相署插手交通部事宜?

但更甚的是,為什麼官方要選擇向一部份的媒體交代?為什麼要否決其他人的知情權?

據了解,陳廣才會見媒體高層時,雖然有接受提問,但是內容是被禁刊載的。當然,東方日報沒緣出席,也錯失了更進一步了解事情的機會。我過后再向另一名部長秘書詢問,他說,我已向你們報館的高層交代了。

我納悶,我的高層沒有告訴我什麼啊。我就不知道答案才來問,為什麼我們被拒于門外,而為什麼我又被拒于真相門外?為什麼交代都要選人來進行?

~為什麼含糊其詞?

后來,細讀那篇文告時,其實與我之前訪問馮惠珠的大同小異,但只是較細節地列出了一些發展成本的項目。itemised后也不代表是詳細,那只是局部的呈現而已,我真正發覺其內容是含糊其詞,蜻蜓點水地帶過爭議性話題。

文告只告訴人民,多少錢,是花在什麼地方。可是,並沒有告訴你,為何這些建築成本會值這麼多錢,利息、律師費等如何衍算出來?這是否合理,又或者是否有超支?

問題是,只有一家公司,Kuala Dimensi負責承建,而有沒有經過招標?我們也不知道。奇怪的是,這家公司也是發展商,有些「媒人婆包生仔」的意味,那就是說,買地價、發展成本飆高都與這家公司有關,而現在更達到了46億令吉。

我覺得很可疑的是,為什麼一筆天文數字的貸款,竟然沒有貸款詳情還未擬好就貿然放貸了。你借錢給人也要借據,為什麼政府沒有擬好詳情,就花了46億令吉?而這46億令吉絕大部份都是進了該公司的口袋了,因為該公司就是買家,也是發展商。

而這家公司的幕后老闆,統統都是跨越種族的政治人物。

至于這課題中還有一連串的問號,都在這文告中省略掉了。提起的,都不是重點,是重點的,也是前有所聞的。要具體的,也含糊帶過。

~只是自以為是?

我覺得現在的政府高官與部門對News management真的一竅不通,以致可以草草地打發媒體,阻止記者的發問,同時委派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來充撐場面。是心虛迴避,還是自己魯愚就低估別人?

更宏觀的問題是,他們對民主、知情權、透明化、良好治理等的概念,完全是當我們是白痴。
但我相信,課題不會因為如此粗糙的打發而了事。

又是亡羊補牢?

這是我去年在9月25日所寫的評論,不過在上週發生23條人命的巴士恐怖車禍后,現在回顧起來,以下這些論點似乎都可以「更新」來討論,畢竟商用車輛意外層出不窮,我們只能用行政手段去干預,而交通部推出的6大措施應急,是否是舊瓶新酒?又或是治標不治本、亡羊補牢?


短短7小時間內,南馬區一連發生兩起重型車輛肇禍交通意外,是巧合還是命中注定,我們不能全推諉在天意。因為許多交通意外發生時,人為疏忽就是關鍵點,特別是速度在剎那間的變動,但這種人為疏忽往往就是司機的盲點。

羅里司機在風險高的車禍黑區,更應如履薄冰地謹慎駕駛,將人為疏忽減至最低,才可能避過一場禍害。

我國從1996年至2005年間,平均每年有6062人在車禍中喪命。有多少宗是因商用車輛而起?我們不得而知,但以巴士與羅里為主的商用車輛是公路最主要的使用者,發生車禍的機率也高,僅從近期來嚴重車禍的案例皆涉及商用車輛,即可知一二。

不少商用車輛司機往往醉酒或是吸毒上路,在取締行動中才被揭發。但平時這種駕駛行為,不只危及乘客,更禍害其他公路使用者,往往就是釀禍後才知情。而這些司機是否擁有合格的駕駛資格?關鍵是否他們應在清醒狀態下上路。

之前當局歸咎這些商用車輛司機因長時期駕駛而強制輪值,最後是否見效?

政府將于明年全面落實商用車輛司機訓練中心,強制合格的商用車輛司機每2至3年內回到訓練中心再培訓,但這項計劃在去年挑起時已惹起反彈聲音,就因業者擔心在商業化後需繳高昂費用上課,在這種被動式的行政干預手法下,司機在一兩堂課下是否就能「脫胎換骨」來小心駕駛?

另外,對于魯莽駕駛的肇禍司機,即使奪命後也只是以最高10年監刑及2萬令吉罰款、吊銷駕照來問罪,是否能起阻遏作用還是一大疑問,因為不是每名駕駛者操控著駕駛盤都會警惕自己:闖禍撞倒人後有多嚴重。

目前當局已積極從多個警惕性的公路安全廣告中,灌輸安全駕駛意識。當然這種防範性措施並不能立竿見影,因為根深蒂固的意識型態摸不著,更需長期間耗時去改變。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肉眼觀察到許多交通黑區潛藏著多高的風險,但當局卻視而不見而沒認真處理。

例如我們看到許多交通黑區在事發後,當局才亡羊補牢去改善路面情況與防禍措施。

諷刺的是,在麻坡俗稱「死亡大轉彎」的路段中,當地人民需要自設「阿彌陀佛」的石碑,已反映出公路使用者無奈的困頓感,還有自求多福的無力感。

Persona=奔喪吶?

~先來談譯名

普騰昨日推出新車,取名為「Persona」。我想普騰又給我們中文報館起了一個難題,特別是跑汽車線的記者。我看到「中國報」已將Persona音譯為「奔舒娜」,但給我的感覺,卻與衛生巾的聯想(絕無貶義)。

后來我自己心想,若以廣東話來唸,會不會唸成「奔喪吶!」?

當然,我在報導中已音譯為:「柏桑娜」,我覺得這是很莊重大體的譯法。

可是,我想怎樣譯都沒有所謂,據我跑普騰多年以來,普騰內部似乎不去理會中文譯名,因為內部似乎沒有懂得中文的公關,也不見得重視中文的品牌包裝,所以迄今推出多汽車后,車款名字全是中文媒體自己取名的。但是,我在東方日報寫稿時,仍照用Gen.2、Savvy及Neo的原名,即使在中文報中頻頻出現羅馬英文字是頗為奇怪的事。

~來談車款

其實這是普騰在過去3年來,所推出的第3款新車。2004年是Gen.2、2005年是Savvy、2006年則是Satria Neo,今年就是Persona了。如果以瞬息萬變的汽車市場來說,一年出一款新車,簡直是不可思議地慢。

或許我們有聽過慢工出細貨,然而製車不是進行刺繡比賽,而是分秒爭市場,質量是好是壞又是另一回事了。

昨日我去莎阿南的Glenmarie的EON(國產車總經銷)採訪,起初是擺烏龍去到莎阿南大道旁的Proton Edar(普騰經銷)總部,后來才轉折回頭,第一次見到了目前馬來歌壇的當紅炸子雞Mawi,國產車總經銷邀請他當代言人,我看著他笑口迎迎地站在新車旁,攝記一直在旁嘀咕,怎麼沒有美女?香車美人,可遇不可求。

后來,沿路看到普騰經銷與國產車總經銷的展列室都七彩繽紛地將新車推出面市,而這款看起來相當實惠的房車,或許能為普騰刺激市場。不過,我慢慢地細想下,Persona不是與Gen.2如出一轍嗎?

所以,我就朝新產品「同根相殘」的角度去採訪,到底普騰如何催谷Gen.2呢?Gen.2是否會縮小產能來讓路給Persona呢?對于3年前或剛購買Gen.2的普騰車主,這他們是否會暗捶心口為何不多等一輛同樣排氣量、空間較大而價格較廉宜的Persona呢?

當然,這也可看得出普騰在推出新車款救市或應市時,是否有順應市場時勢需求,是否有審慎長遠規劃,答案是怎樣,看看普騰過去一年虧6億令吉的情況,就呼之欲出了。

---------------------
原文載于東方日報( 16-8-2007)

(莎阿南15日訊)國家汽車工業控股(普騰)今日推出睽違已久的新房車Persona面市,雖然價格低廉實惠,卻價格定位接近而重演自打擂台戲碼,與自家的7個車款相互侵食!

普騰的新車Persona(音譯:柏桑娜)排氣量是1.6升,普騰旗下1.6升的排氣量的車款包括華嘉、Gen.2及Neo;而Gen.2與Neo則因漆面與自動檔、手檔的區分,多達7種價格,偏偏與Persona新車直接對疊。

不過,首當其衝的是Gen.2,預料新車將削薄Gen.2的市場份額。

國產車總經銷董事經理拿督賽希山接受《東方日報》的詢問時,承認「新舊產品互侵」」(cannibalisation)是無可避免,「每當新產品推出來時,會侵蝕到另一個產品,這需要時間來調適,因為每款新車都有自己的強項。」

但是,他不認為Persona與Gen.2過于相似而讓購車者難以抉擇,「Persona是全新的房車(Sedan),Gen.2不是。兩者的性能是不一樣。」

他認為,Persona可助普騰與國產車總經銷打一場翻身仗,以重奪私人轎車市場至少40%的市佔率,而在新車推出前全國已達至2300張預訂單。

另外,國產車總經銷一名不愿署名的代理對《東方日報》指出,該總經銷已察覺這項「同類相食」的難題,經銷商將舉行會議商討如何挽救Gen.2的市場。

他指出,由于Persona的整體空間感比Gen.2大,Persona又是以1.6升為主,兩款車都是取代即將淘汰的「威拉」轎車,因此預料市場會對Persona更為受落。

Persona的上路價介于4萬4999令吉及5萬5800令吉;房車的外表設計與Gen.2是大同小異,但整體感覺卻寬闊,外型較有剛猛的肌肉感。

在2004年推出的Gen.2,其1.6升的上路價則介于5萬1473令吉至5萬8882令吉,當時其外型轉換讓人驚艷,無奈無法為普騰力挽狂瀾,此次是否再度后勁不足,值得關注。

至于NEO的上路價是4萬8462令吉至5萬4763令吉,恰逢Persona新車價之中,與Persona也是互打擂台。不過,NEO是二門式轎車,事實上已預定了小眾的利基市場。

至于華嘉的上路價雖然比Persona略高(5萬9388令吉及6萬2888令吉),但與Persona相距不遠,購車者若以空間感、性能與排氣量來相比,將難以取捨。

----------------
轉載自jeffooi.com

Proton vs. Proton

theSun claims it was a good start for Proton Persona, some called the grown-up Gen 2 with a new behind.

Oriental Daily News differs. It's cannibalisation, the vernacular paper says.

With the 1.6 litre config, Personal looks set to impact negatively on price points of seven models that Proton currently sells, including the Waja, Gen 2, Neo and the 1.5 litre Wira that is being phased out.

Persona is priced RM44,999 for the Base Line variant with five-speed manual gear box, and RM55,800 for the High Line version with four-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ice of Gen 2, which has smaller space, ranges between RM51,473 and RM 58,882.


Whereas, the 2-door nich-market Neo is priced between RM48,462 and RM54,763, effectively sandwiched between the Persona pricing belt.

Further down the road, the 1.6 litre Waja is priced from RM59,388 to RM62,888. Will people dump Waja for the newer Persona?

Meanwhile, media releases had positioned Persona to replace the Wira, one of Proton’s highest volume sellers since 1993.

MEANWHILE, a Little Bird told Screenshots that Proton Advisor Dr Mahathir Mohamad was sent his invitation card to attend the Persona launch as late as 5.30pm last Friday, August 10, while the bankers received theirs about one month ahead.

Dr M decided to stick with his dialogue with bloggers and website owners, which was held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Persona launch yesterday.

Posted by Jeff Ooi


黃明志為什麼需要道歉?

鬧了這麼久,黃明志終于道歉了。

上週日接到一個讀者的來電,他對黃明志改編國歌的事件發表了一些意見。可是沒有辦法在報章上刊載出來。

我記得他說,黃明志又沒有放炸彈,為什麼需要道歉?

這名與我同姓而硬是不肯報上真名的陳君讀者說,黃明志事件,是無風不起浪,而黃明志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愛國,這些表達的自由應受到尊重。

他還說,黃明志在歌曲中表達的都是事實──試問哪個人沒見過警察貪污?公務員的效率是否有效?為什麼沒有人去追究這些事情,反而是追究黃明志本人呢?

黃明志的國歌的新聞發燒了許久,但當時一直沒有機會親自觀賞那錄影創作。我在上週才第一次看到黃明志的國歌錄影片斷。老實說,我確是被他的多媒體操作技術與創作才華感到很過癮。他的歌詞中是帶著黑色幽默,然而是切中要害的,更多的是我們對歌詞中的陳述是有共鳴感,因為這些事實已不言而喻,甚至到了懶于掛在唇齒間。心態上,華社一般人士是已經麻木了,這種麻木是啞忍后的后遺症,好聽是自得其樂,從善如流;不好聽的就是隨波逐流了。

當然我覺得最玩味的是黃明志本人的來歷與身份。他是典型大馬華社在國家體制的其中一種縮影。獨中生、自費到台灣、文憑不受國家承認,都是華社最感沮喪與困頓的遭遇。所以他在歌中說出這些境遇,份外引起別人的共鳴,就是他的身份已有一種代言人的權威性。

當然,神經線特別大條的政府高官人士動用到內安法令、煽動法令等來圍剿,甚至恫言會撤銷其護照讓他回國受罪,更有種族份子報案要求警方褫奪公民權,這都是意志霸權。但是最后警方也坦承,無從下手調查。那到底黃明志犯的是什麼滔天大罪?

現在此風波被抓著的把柄是動用神聖不可犯的國歌,又或者是說動用了不文雅的字眼、褻瀆宗教、觸及種族敏感等,其實指責者已情緒化地去評論這首創作,出來的言論當然是情緒化的結果。

更好笑的是,有一名華裔副部長說黃明志的長輩有責,我覺得這樣獵巫到要誅滅九族的程度,未免太荒謬了。如果要怪罪,我想應是所謂的共享政權下,為什麼這些政治人物沒有爭取到華人應有的權益?

如果說黃明志過于胡鬧,但去年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理性、科學化的態度來探討新經濟政策,並列舉出土著股權早已達標的事實時,也遭以全國上下神經過敏的討伐,黃明志今日面對的窘態,也可以理解了──理性的辯論也被斥,更何況如此不正經地表達?

而巫統在去年常年代表大會時幾位辯論代表在台上,用腥風血雨的言辭來煽動種族情緒時,到最后他們卻安然無事,只是接受巫統高層的「勸誡」時,更教人不明白為什麼任由這些巫統政治代表失控的言行舉止,反之去剿滅一個年青人?

當然還有更久遠的是,華社沒有忘記巫青團攀爬到雪華堂前,恫言要燒掉這座代表華社的建築物時的那種情景。



這些都是我最直接的感受。然而,這當然不會影響處理新聞時的判斷與拿捏。

黃明志的新聞其實已告一段落,然而的馬來文報章Metro以家長式的報導轟黃明志時,事件才由引爆起來。當記者逐一向不同的部長及政治人物詢問時,每人用詞的力度與表態的立場,愈走偏鋒來博取新聞版頭,新聞就鬧大了。

在週日時,我們已決定要將黃明志的相關新聞推上了頭條新聞,這是繼週六追訪雅絲敏阿末、阿米爾莫哈末等巫裔藝術影音創作者的反應新聞的后續跟進,因為這已反映了坊間對有關當局那種小題大作、借題發揮的動機「很有意見」。

而在週日時,最主要是馬華副總會長翁詩傑出言聲稱「何必動搖國本」來對付黃明志,而事態看起來已有了轉彎處,再綜合與對照其他領袖說的話,大家閃爍其詞之餘,其實看起來也不想槍口對準來炮轟黃明志(當然,除了一開始時一位失言的馬青領袖認為黃明志的愛國是用在錯的地方云云)。

所以,新聞就決定登上了頭條,也安排了一個即時評論來配合。當時,我是有一些擔心人在檳城的首相是否會被提問到黃明志事件,因為不論首相說些什麼話,其表態的立場肯定會招來吠聲吠影。所以,最佳的作法就是冷寂此事,見好就收。但是,當時是最好的時機來重點報導黃明志事件,所以頭條是無可避免的。

然而,在晚上七時許,就接到了告誡電話,我們被告知不應將此事高度渲染,因為刊于頭條會太過搶眼,某一族群的人士已不悅,而且對黃明志會有不測。我心裡嘀咕,太上總編輯的電話終于來了。

事實上,這就是馬華最高領導的那種原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來行事,希望快快還是草草了事地落幕,讓大家都忘記這件事情。但事實上,這也不是另一種變相的鴕鳥主義嗎?

后來,新聞被逼挪后到第三版,我慶幸的是新聞沒有被撤下。淡化總好過封殺。我們將巫統副主席慕尤汀提出的新論述:「新國家共識」登上了頭條新聞。

當然,如果仔細檢閱什麼是「新國家共識」,是與黃明志事件的誕生是相互呼應的,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國家失去了先人所達到的共識,就是因為當權者剝奪了先人定下予我們應享有的權益,導致現在種種社會不公、種族不和的局面。你只能重新談,閉起門來談,甚至是漫談到最后淪為紙上談兵。

但民主的社會就是要開放與透明,連一首歌在無疆界的網絡流傳也要成為禁歌,為什麼獨立五十年后的領袖們還要回到密室裡關門談?



老實說,對于黃明志此次的道歉,我真的是「很不爽」,雖然他早前說過「道歉要有POINT」。而此次的道歉,是否是由衷地出自于他的內心,或是是否有POINT呢?他還要求閱聽人別再廣為流傳他的心血!我想一個創作人說出這樣的話,等于凌遲他自己的孩子。這一個POINT就無法讓我相信他是自愿地道歉了,而是不得已的情況下。

這再次印證威權的鎮壓奏效,當然黃明志事件只是整個威權時代的慘痛而鮮明的註腳,他也被逼在政治化后,屈從于權威的意志。同時,馬華聲稱愿作中間人,但事實上誰是主,誰是侍,再一次赤裸裸地展露出來。

一首犯顏直諫的創意歌曲成了禁歌,或許,這是一首民主自由的輓歌?

當然此次黃明志的表達方式成了眾矢之的,但我想,在無約束的網絡世界裡,威權的推泥機是無法截斷異議聲音吧。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三):還未蓋棺前

導讀:

有人說現在就批死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是言之過早,我就想探討一下到底自由貿易區是什麼一回事,當然還要四週瞧瞧,我們到底有多少個成功與失敗的自由貿易區。

其實說透了,什麼自由商業區或自由工業區,最大的甜頭是減免稅務,物流其實只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因素,如果這些工商區成功騰飛的話,臨港加工物流因素就是如虎添翼了。

我覺得中國大陸用上「保稅區」這名堂是相當傳神,也是言簡意賅的,奈何本報的編輯對這字面意義摸不著頭腦,聲稱不能讓讀者一下子就意會到稅務優惠,而沒有以保稅區來標題。

我並沒有引用太多成功的歷史放進我的新聞報導中,僅僅看一衣帶水的新加坡就是一個成功例子,但是新加坡是地少而成本高,馬來西亞在這方面是可以比拚的。

無論如何,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只是以船運為主要物流管道,距離吉隆坡國際機場仍相當遙遠,因此空港物流是有一些阻礙的。

大馬現在面臨的處境是,製造業的成本(人員等)過高,人員的技術也未成行,加上后起的中國與越南等國家,在製造業的競爭力我們是處于瓶頸,所以我們才看到如此多的外資撤廠。

現在搞一個物流園區,等同將自己再逼進了胡同,檳城就是一個借鏡──如果檳城的工業區如此成功,為什麼不在當年就搞好物流業,而需等到今時今日在北部走廊發展計劃(NCER)才大肆發展物流?

我再設想若是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有朝一日謝天謝地是成功了,那政府會如何保住這些外資不讓他們移師陣地呢 ?所以我也另外闢了一則文來評述。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在初端已冒出如此多醜聞,我希望現在所說的一切不是「蓋棺定論」。

--------------------------------------


原文刊于2007年8月8日《東方日報》
物流支援製造業?
臨港加工 補絀突圍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的前身是一片沼澤地,原是西港用作擴充為堤岸,並轉移河道,然而該地面積不足,交通部索性開闢成為一個加工區,冀能成為經濟增長點。

以港口腹地來發揮經濟效益,可達到吸引外資、技術轉移及製造就業機會為主要目的,這種區港聯動,也可以起著聯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窗口和橋樑作用。

縱觀世界各地,以物流掛帥的自由工業區與商業區多不勝數,新加坡就是成功例子;但失敗個案也不少。如果借鑑歷史,我們應為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找一個定點,為其未來把脈。



在中國,自由貿易區言簡意賅地被稱為「保稅區」,一些具有國際貿易、現代物流、臨港加工和商品展銷4大功能,享有海關、稅收、外匯等優惠政策。

事實上,在東北亞地區作為國際大港的城市,紛紛藉助樞紐港條件和腹地經濟發展,來建設保稅物流園區,競爭形勢越來越激烈。這種趨勢在后進國家更為常見,就是瞄准外資挹注下的磁鐵吸金能力。

以幅員不廣的鄰國新加坡為例,整個國家就是一個自由貿易區,反之大馬與韓國等,則劃分了幾個地區開闢成自由貿易區。而中國有15個保稅區,其中上海外高橋、天津港與深圳的物流發展名列三甲。

以天津港保稅區為例,中國在1991年已批準建區,大馬則在1993年頒佈巴生港口為自由商業區,北港、南港與西港后來逐年轉型晉級。

直至2002年,再將原名為英達島、西港旁的地皮羅列為自由貿易區,以商業與工業活動並重,悠悠又等了幾年,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如今才正式啟動。

在時間跑道上,大馬的步伐已落后沉滯。隨著外圍環境的變化,以物流業支援在大馬已宣告「遲暮」的製造業,是否還行得通?

雪蘭莪州貨運與報關行公會主席陳亞明,接受《東方日報》專訪時就說:「大馬可以在製造業與越南等國家競爭嗎?未來我們行嗎?」

「我們只有在擁有原料的製造業上發展,例如橡膠業、石油與天然氣。以電子電機製造業為例,皆源自日本,我們在這裡只是加工,但沒有什麼價值。」

因此,陳亞明認為,巴生港口自貿區的誕生,可帶來船貨,讓我國臨港加工,取巧地避過目前製造業的尷尬境遇。

同時,該公會副主席林榮國不諱言,大馬面對新加坡嚴峻的挑戰,因為許多貨船都流失到新加坡,導致大馬港口的貨櫃吞吐量降低,並增加我國的貨運成本。

然而,新加坡也面對內部的物流挑戰。根據該國經濟檢討委員會分析,由于地以稀為貴,導致土地租金與工資成本增高、其他難題包括地理空間小、境內市場也不大、欠缺有經驗的物流專才、供應鍊管理不足。

因此,這些都是大馬發展巴生港口自貿區時,可以用取長補短的形式來發揮所長。


-----------------

副文一
自由貿易區:並非想像中美好

物流型的自由貿易區雖然可帶來一連串的好處,構築美好經濟愿景,不過光明背后也有陰影,自由貿易區只帶來局部的利惠。

一般的論點包括,自由貿易區對當地經濟的正面作用有限。同時,如果有關的經濟改革已是「沉痾難起」,那麼自貿區的效力並不大。

一些輿論並且認為,自由貿易區對一個國家的外資只有小幅貢獻,而要發展國家區域經濟,這是退而求次的方案,真正最優良的政策是打造一個優化、促進性的經濟環境。

雖然自由貿易區可帶來就業機會,無形中促成社會發展議程,可是在不少個案中,催生的就業機會比不上人口尤其是勞工人口的增長速度。

同時,外資入駐后將聘請本地工人,但這些員工是否受惠于前沿技術,而達到技術轉移?檳城的自由貿易區情況就可看出其難度。

據一項報告指出,在1990至1997年之間,主管級及有技能的員工從20.3%減少至12.6%,而持有中等職業技能或「一無所長」的勞工,從66.9%增至81%。換言之,在增加就業機會后,不意味著本地員工的職技真正受到培訓。


-------------
副文二
●達喀爾的慘痛教訓

自由貿易區並非「一擊即中」,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開闢的自由貿易區,就成為世人流傳的歷史敗筆。

達喀爾早在1974年就創設自由貿易區,2年后營運,是非洲國家中先拔頭籌的舉措。儘管享有不少的財務獎掖優惠,但無法實現製造就業機會、外匯與吸引外資的目標。

在1986年時,該自貿區聘有1200名員工,但在1990年時減半至600人。儘管當時該國政局穩定及有源源不絕的資金援助,然而10家企業只出口逾400萬中非洲法郎(今日匯率只相等於2萬8800令吉)的產品,經濟貢獻微不足道。

當時塞內加爾政府給予的關稅與稅務優惠,與鄰國或競爭者相似,包括給予企業稅回扣、海關免稅、半加工品等免稅。

然而,該區在營運上受到官僚作業拖累,其他破壞因素包括政府過于嚴管勞工市場、勞工生產力太低、工廠租金規格不標準化等,而運輸與水電等費用過高,更佔據出口品的25%成本。最后自貿區以失敗告終。

-----------
副文三
建區容易守業難:3大因素保溫

巴生港口自貿區剛開跑而不順遂,但長期如何為自貿區保溫,管理單位必須考慮3大因素。

這包括租戶的流動性、成本與質量的變動以及稅務優惠,才能達到策略性作業。

租戶起初落戶,可能是因成本低廉、地點適中而看上這裡,然而過了一段日子後,管理單位必須先知先覺並持之以恆地分析、加強自貿區的優勢。

通常,租戶考慮撤廠移往海外,會顧及遷廠成本、當地員工的職技水平與學習進程,更重要是供應鍊(原料、供應商等)的變動。

至于成本與質量則是互相拉扯,租戶希望要求低成本營運,又可享有優質物流服務,但兩者通常不能兼得,而自由貿易區必須與時並進地發展,甚至在物流設備方面轉型來保持競爭力。

最后,只是一味給予稅務回扣已無法保證能留住租戶長駐,因為在全球化沖擊下,稅務體制日趨複雜,管理單位必須要做到精明的全球稅務規劃,否則會流失既有的租戶。

由于巴生港口自貿區的商業報告還在交白卷,以下的架構或可做參考範本,以探討該自貿區能走多遠。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二):是否盲人摸象?


導讀:

在進行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的採訪時,抽絲剝繭下會發現很多問題,特別是計劃的可行性,以及通盤思考下的規劃。

第一,雖然馮惠珠聲稱「遇人不淑」而讓自貿區白白等了3年交白卷,但是為什麼連中短期的目標與策略也說不上來?

要有策略,就得先摸清楚當前局勢。獎掖不足原來也歷時幾年沒檢討,是后知后覺;繁文縟節太多,人浮于事讓外資打退堂鼓,這就是行政體質的效率問題了。我想,每次我們提什麼一站式中心,這只淪為一般性的口號而已。

第二,如果自貿區是「供應導向」,那是否有進行周詳的規劃,探討別人要的是什麼,我們可以給到外資的是什麼?

第三,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只有一個含糊的「區域性物流總匯」,是否會是盲人摸象?

46億令吉來建區已是聳人聽聞,如果我們連這筆錢是怎樣花都不知道,是枉費納稅人的錢,也浪費國帑。

所以歸根究底時,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淪為鬼域是有跡可尋,但如今木已成舟,這筆鉅資花費出去后,政府是否會再出手拯救收科?

----------------------------------------

供求需求恐失衡 自貿區行銷失策

調整策略 主動出擊

原文刊于2007年8月7日《東方日報》


自由貿易區對大馬並非新鮮,其中檳城就以此帶動了區域經貿,甚至稍后又借助物流業乘勢而上,用港口推動工業。剛推介的「北部走廊經濟特區」重新打造其主要運輸樞紐角色,就提供了答案。

去年杪推介的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以港口為依託,以港口腹地來開闢自由貿易與工業區,使物流與生產相輔相成,基本上與檳城是異曲同工。

一個物流園區需要達到「銷、儲、運」的最佳結合,節奏快就是關鍵。但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推介后反應已落于人后,該區現在還面對什麼難題?



歷經3年「遇人不淑」的管理窘境后,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的商業計劃書在交白卷。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主席拿汀巴杜卡馮惠珠接受《東方日報》專訪時坦言,董事局目前在起草著中長期的目標、策略以及監督指標,包括如何轉撥划財務等皆未有定案。

「我們的目標是以10年、20年來規劃,但現在我無法透露太多,但當輕工業單位、地皮、辦公室悉數租用后,僅是一個月就有高達1000萬令吉的租金收入,而外資的收益更直接歸政府。」

目前自貿區的爭議還包括在「供應導向」原則下,斥投資是否兵行險著?民主行動黨非政府組織局主任劉天球對本報說,建區以來沒有發展規劃,供應與需求並不平衡。

「沒那麼大需要,為何發展那麼大塊地?就如沒有買屋人,為何建那麼多屋子?」

他認為,自貿區落成時至少就有一半的租戶湧進來,「建了才打算,人家不要也不著緊。」

顯然地,欠缺市場宣傳是其中一項弊病。不過,雪州貨運與報關行公會副主席林榮國反對這種說法,「我們遠赴到非洲肯雅等地方宣傳啊!」

該公會主席陳亞明也表示,該會愿意肩起責任充當「宣傳大使」,並會在近期內積極邀請中小型企業進場參觀,以探討自貿區的商機。

一些業者點滴在心頭,覺得自貿區不看重本地中小型業者。但事實上,自貿區是瞄准70%的外資落戶,而當時由杜拜的傑貝阿里自由貿易區管理,因言語不通,無形中「冷落」了本地業者。

馮惠珠說,回歸本地人管理后,該公司已設立一支行銷隊伍,並由西港執行主席丹斯里G.甘納林甘領隊,以主動出擊招商。

「月杪時我們會帶本地中小型業者到來,我們要更多中小型企業商家來這裡看看商機,而不是等別人送上門,7月時大馬廠商公會馬六甲與雪蘭莪分會已到訪,韓國釜山商會也到來。」

-----------
副文一:
●自由貿易區,區內不自由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的網站資料顯示,一個投資者若要落戶該區,可能得與多達27個政府機構與私人企業「交手」來處理准證等大小事務。

物流業發展要起著「集聚效應」,然而背后作業,卻面對繁文縟節,審批手續得經過臃腫的官僚架構來行事,更得經過不同主管部門與政策。

雖然擁有海關治外法權,但管制並沒有完全鬆綁,由于當局欠缺明確指南,物流業者進出口時面對臨門一腳的刁難。

據悉一些投資者也因如此,入境后貨船卡在碼頭進退失據,導致一些真正的投資者被嚇退。

通關不暢,就沒區內自由?馮惠珠說,「繁文縟節是千真萬確,但我們已有統辦中心來處事。」

她說,統辦中心將在本月召開首次會議來鑑定所有課題,「我們的會議隨時可舉行,主要讓出席的政府代表知情,再讓他們請示上司,下次會議時就可拍板敲定。」

她強調,統辦中心只是協調、通傳,在收集反饋或諮詢后,會先跟進處理,「統辦中心不是奪去其他部門權力,因為擁權后,我們也需要執法力,我們不想要這些,我們允許他們進來,然后處理。」

不過,她否認繁文縟節、指南不清的情況導致一些投資者打退堂鼓。

統辦中心可去除灰色地帶,雪州貨運與報關行公會主席陳亞明深表認同。他認為各造需要對話達到共識,就應列明一切可行或不可行,否則大家就互相戒備,或防衛心重。

該公會副主席林榮國也說,該公會希望達到「首站受理,全程代辦」,「就像建屋子一樣,你建起來后就須確保有很強穩的地基,不是風一來就垮的那種,而要去搶修。」


---------------------------
副文二:
獎掖太少、倉庫太小?

自貿區目前還面對獎掖沒有吸引力的抨擊。馮惠珠承認,獎掖優惠可能已與時勢脫節,目前市場行銷部的人手正著手重新研製。

但是,我們也視情況而定給租金回扣,主要是依據佔用面積多大,而另情斟酌免費額外的租期。

「由于之前的獎掖配套皆由傑貝阿里2002年擬寫的,事隔多年后我們要重新審時度勢再定位,許多具有競爭力的自由貿易區已冒起來了。」

「我們樂意聆聽任何一切的回饋,我們明白每個人都需要便宜經濟的,但真正的便宜要經過比較后才知道。」

另一方面,一些業者認為,512間倉庫規模太小,充其量是「小棧房」,加上路窄,上貨卸貨時將造成交通不便,行家更認為,這些小棧房只適合小商家倉儲使用。

馮惠珠解釋,倉庫都是依據傑貝阿里的專業諮詢意見、調適于大馬天氣而建造,「如果說太小是不對,因為倉庫的隔牆可以打通,空間就大了。」

「當時他們說,不必如傳統的倉庫建造法般將貨倉墊高,而是內部運營,貨櫃就置放于外。」

---------------------------
副文三:
自貿區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發展形同產品的設計與行銷,而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馮惠珠說,「我們要做為東南亞的總匯,這是區域性的運輸總匯。」

不過,港口物流業者則提出更明確的訴求,以界定貿易區的經濟業務性質。

雪州貨運與報關行公會理事陳廣耀說,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需要定位,「這裡應成為大馬傢俱業總匯。我們有原料,更有傢俱業過去輝煌的記錄。這都是優勢。」

他繼指,如果自貿區能設立生化柴油煉油廠,也可以取得倍乘效應。因為原料抵境時,將可起到多流向的采購配送作用。

「儘管當局已凍結生化柴油廠執照,現在各造都等著重新解凍。政府應設限地讓生化柴油在巴生自由貿易區生產。」

針對這些呼籲,馮惠珠說,「我們歡迎任何政府允許營運的行業落戶,特別是出口業務的業者,以與巴生港口緊密合作,以增加船貨吞吐量。」



附表:
表一:物流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失敗原因:

●政府沒有發展意愿
─政策擬制不全
─過度管制
─法規緊綁
─商業環境競爭劇烈

●營運因素
─地點不適
─欠缺推廣行銷
─管理差勁

資料來源:聯合國報告WEPZA


-------------------
附表2:
國際物流總匯的成功要素
●策略性地點
─市場規模
─位置
─天氣

●政府強力支持
─租金獎掖、回扣
─親商、安商環境
─監管單位沒有摩擦
─資訊流通與分析

●世界級的物流設備與服務
─港口設備
─各款交通運輸模式相互配合
─擁有港口腹地
─服務水平良好
─自由貿易協定

●物流業推廣
─港航推廣
─物流業者服務

●人力素質
─物流人力技能
─物流專才
─人力市場穩定
─物流教育與培訓方案

●資訊工藝與運用
─電子商務平台
─資訊工藝與水電供配備
─網絡作業
─港口間電子聯繫

資料來源:Arthur D.Little 2003










寂寥的自由貿易區

導讀: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的爭議點真的是太多了,我先將部內容以新聞報導方式處理了,首篇專題內容就是讓讀者了解一下,到底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租賃與開跑的情況是怎樣,特別是所謂的「鬼城」爭議。

到底有多冷清?套用馮惠珠所給予的數據,就可以反映出實況。然而驅車走進這區內時,那種感覺就等于走在一個剛開張的購物商場中,舉目無物。

所以,你是否要給時間讓人去成長呢?我想是有必要的。不過,我們要痴等與苦守多久呢?

--------------------------------------------------------------

刊于2007年8月6日《東方日報》:巴生港口自貿區起死回生?系列一

前言:
柔南依斯干達和北部走廊兩大經濟特區南北兩地浩蕩出場,中部的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PKFZ)卻在去年11月推介至今,靜寂無聲,完全是冰火兩重天、天壤之別。到底何因如此落差?

該自貿區也屬于小型的經濟特區,更屬于大馬首創的綜合商貿與物流的霸型計劃,斥資43億令吉建區,但已被抨供過于求、又一白象計劃。

《東方日報》週日報導自貿區過去3年來「所託非人」后,今以3期系列連載,剖析自貿區如何起死回生。

----------

主文

需時間起步慢 商家相互觀望

巴生自貿區看後勁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夾道椰樹會讓忙于塵囂的都市人感到睽違與新鮮;迎過椰樹及下車后,聽到海風颯颯以外,佇足一聽時,才發覺這是難得一見的寧靜。

靜態的背后,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主席拿汀巴杜卡馮惠珠否認這是「一湖死水」,「我們已經有近5億總值的投資者落戶了,資金會陸續有來。一切都有因果,我們是一步一步走。」

正確來說,迄至7月杪,自貿區的累積投資額是4億7000萬令吉,料會帶來572個就業機會,而簽租的地皮已多達106英畝。

自貿區劃分為8區,設有642英畝的地皮供租賃以讓投資者依據各自需求建廠,目前僅有1家挪威的石油天然氣公司Aker Kvaerner投入運營,內聘有逾300名員工。

「連Aker都需要一年才建好廠,已簽約的投資者租戶也需要時間去建廠,打樁落戶不是一蹴而就的。」

她指出,另有4間企業已簽租17英畝地皮,投資2億3700萬令吉,料製造75個就業機會,「他們已付了訂金,預料將簽約。」

她繼指,另有6個租戶已伸出橄欖枝有意落戶,不過基于其業務性質需要財政部、國際貿工部的核准,而交通部正努力地斡旋協調,因此仍未有方案。

這6家企業的業務以物流業務、化學品製造進口為主,「一旦通過后,就會有114英畝簽租出去,投資額總值5億8000萬令吉,更可製造320個就業機會。」

自貿區的第3區已建竣512個輕工業的倉庫供租賃,放眼望去一列列藍色屋簷,非常壯觀,但行情呆滯,十室九空。馮惠珠指出,「迄今只有8個公司簽租,不過投資額達680萬令吉,目前已有51名員工上班。」

換言之,倉庫的租賃率不到1%。據現場觀察,只有一間名為Score Asia的大馬與蘇格蘭聯號公司落戶后放置招牌,其余的公司仍悄悄營運。不見川流不息的羅厘,以致場面格外冷清。

由于大幅露天地皮仍然未開發,驅車慢駛時,蔓蔓野草迎風擺動,驀然有一種草原的蒼涼感。

另外,第五區有4幢分別8層樓高的商業大樓。馮惠珠透露,只有6間公司簽租了5400平方呎的樓面辦公室。另外,一座4星級的酒店仍在趕建中。

另有4幢預定興建的商業大樓已宣告腰斬,目前只成為展示室裡的模擬圖。

面對這樣的慘況,雪蘭莪貨運與報關行公會副主席林榮國受詢時坦承,投資者對自貿區只好「你等我、我等你」,觀望等待。

他以「半杯水」的故事來譬喻自貿區的情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多快看到好成績,時間是非常相對性的,但我們看到機會。」

--------------

副文一:

區港聯動:不求所在,但求所流


巴生港口知名天下,更帶動巴生出現多達2000名貨運與報關行業者。巴生港口自貿區成為貨運的新動脈,以「區港聯動」形式,帶動輻射潛力。

區港聯動,可吸引國際航運集團、物流企業,推動港航領域,促進商品流與流金流。

雪州貨運與報關行公會副主席林榮國對《東方日報》指出,大馬的物流市場相較于新加坡與香港,規模不大。其中不少是轉運貨船,意味著貨船只要在其他港口享有優惠,也可在任何地方集散。

事實上,區港聯動的精髓就是「不求所屬,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流」。

他說,「如果自由貿易區成功,市場規模就會擴大,更不會像目前般飄浮不定。有了自由貿易區來定錨,我們不用怕風風雨雨等。」

不過,該公會理事陳廣耀承認,「大馬斥資建造這巨大的設施是非常勇敢的。」

----------------

副文二

●讓中小型企業駐留

雪州貨運與報關行公會主席陳亞明說,貨流與物流關鍵之餘,更重要是中小型企業能借助口岸貿易的機會,出口勇闖海外。

「中小型企業是講求經貿交易,而運輸海外才是出路,而自貿區因保稅而引進各地貨流后,也提供商機給中小型企業臨港加工、開展進出口業務。」

他對《東方日報》指出,中小型商家可在勞工廉宜的的海外國家生產,運回自貿區集拼、分拆、包裝等加值工作,之后再分撥配送出去。

陳廣耀補充,儘管目前本地廠家盛行將生產線落戶中國,但在低成本的考量下,產品被抄襲是一大隱優。

「中小型企業如果擁有產品品牌,應在不同地方分散生產線。例如在越南做甲部份,在中國則做其他部份,之后在巴生自由貿易區組裝集拼起來。」

他認為,在自貿區完工,可防止品牌生產秘訣外流,更可保障產品專利權。「因此,我們可以召集一些規模較小的品牌產品來大馬,別在中國或越南進行整個生產線,而在大馬完工。」

------------
副文三:

●貨運業者的信心喊話


自貿區目前仍門庭冷落,然而業者對自貿區深表信心,更相信死氣沉沉等情況,將是雨過天晴。

陳廣耀說,「柔佛的丹絨柏勒巴斯初建時,人人都說這是白象計劃,但是有成績后沒人敢說話了。批評比指正容易,既然政府將一切設備建設妥當,為什麼我們不善用?」

林榮國也說,「當我們沒有任何設備時,我們喊說『一定要、一定要』。但當我們擁有一切后,我們卻說『沒用的、沒用的』,誰會成為贏家?」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主席馮惠珠則認為,自貿區裡出現AkerKvaerner主要租戶,已帶起「外溢效應」。因為即將簽租的企業,都是與石油與天然氣行業相關。

「這包括廢鐵倉儲、機械儀器、鋼鐵管業務的公司,隨著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落戶,我想陸續有來。」

在物流功能方面,她繼指,自貿區是要催生出更多船貨的吞吐量,不論是西港或北港,都可發揮出轉撥、中轉、配送與採購功能。

睽違的椰樹──這麼近,那麼遠


採訪前言:

在蒐集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的資料前,那只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名字。然而,資料還是不少,儘管只是真正地建區落成的時間不短。

當然,要到巴生西港採訪,更是這麼近,那麼遠,因為巴生雖然距離吉隆坡不遠,但是驅車到自貿區時,卻是天涯般遙遠,因為沿路的路牌並不多。

不過,沿路路牌指示不清楚,我是早已知情和作了心理準備。因為在聯絡拿汀巴杜卡馮惠珠時,一名女職員也親口對我說,「路牌是比較少,但還是會有的…小心看就不會迷路。」

所以,在沿路駛著汽車,攝記振江說「快到了」,這時候我就看到了路側一旁出現一排排的椰子樹,是混然天成與野生的,婆娑的椰影是久違了,我對振江直呼:「很久沒有見到椰子樹了。」

他白了我一眼,回應道:「這裡本來是海邊啊!」

高架天橋還在動工著,沿路的景觀是除了椰子樹給人一種優雅的閒情以外,大興土木的建設工程、笨重的起重機與沙塵滾滾的視覺卻讓人徒生一種壓迫感,忘了另一端就是海,忘了原來我們已距離大自然那麼遠了。

但是,我覺得看到椰樹是最大的收穫,畢竟在城市裡可以看到椰樹的機會不多,幾乎是一種讓人遺忘的樹木了,因為城市園藝專家偏愛棕櫚,多于會掉椰子傷人的椰樹。

那麼原本這地方應該會有更多野生椰子樹,然而開闢了成為一個臨港加工的物流工業區,成效如何?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是否已偏安一隅,以致遭人遺忘了呢?

但是這是一個斥資逾40億令吉的霸型計劃啊!耗的又是誰的錢呢?所以,我就撰寫採訪了這一系列的報導。我將馮惠珠的內容先拆成兩個部份,其餘的更為仔細的議題,以及訪問雪州貨運與報關行公會三名領導的訪談內容就放在3篇系列中深入討論,希望能將死城、白象計劃等的爭議釐個清楚。

-------------------------------------------------------------------------------

原文刊登于2007年8月5日《東方日報》頭條

40億大計劃,內情重重

巴生自貿區所托非人


(吉隆坡4日訊)斥資逾40億令吉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PKFZ)推介逾半年被批淪為「鬼城」,該貿易區主席拿督汀巴都卡馮惠珠開腔駁斥,她更暗喻過去反應冷淡,是所託非人所致!

馮惠珠接受《東方日報》獨家專訪時說,「初生兒也要10月懷胎才落地,要蓬勃發展起來也要時間,『鬼城』的比喻有欠公平,我們的營銷隊伍已積極招商。」

自貿區是政府于90年代末取經于迪拜的傑貝阿里自貿區(JAFZ)下的產生,2002年置地時已投資高達10億令吉。之后傑貝阿里自貿區機構(JAFZA,下稱傑貝阿里)更成為獨家經營巴生港口自貿區的管理者,原先合約是管理長達15年。

然而傑貝阿里在7月19日時宣佈退出管理自貿區。馮惠珠說,其實在9個月前,自貿區與傑貝阿里已談判「自愿性分手」,現在兩造是「和平分手」。

她說,由于傑貝阿里沒有持自貿區的股權,優先權也應時改變,轉而專注在非洲市場來打造配送中心。

她透露,其實在1998年或1999間,大馬曾經獻議傑貝阿里入股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不過傑貝阿里拒絕,聲稱只愿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然而,馮惠珠指出,傑貝阿里在管理自貿區3年來,連一本商業計劃書也欠奉,同時也出現了3次主管更迭,而最后一任董事經理古利華(Noel Gulliver)已在4月離開,迄今仍在招聘填補中。

她繼指,這些被委派上陣的管理皆非來自傑貝阿里,而是區域性的外援專才,不是經驗不足或有心無力,就是沒有發揮所長。

「例如首任董事經理是一名阿拉伯裔,之后又是一名印裔專才,沒多久被調回由古利華接替。同時另兩人組成的管委會分擔總經理和財務經理的位置,但兩人以市場行銷為由而常出差。」

她繼說,董事局后來發現管委會的成員之一竟然虛報大學學歷,傑貝阿里被轉告后也大為震驚,「他們在選擇市場經理時並不小心,以致沒唸過大學人的也招聘了。」

后來,交通部2006年成立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董事局,成員包括巴生西港執行主席丹斯里G.甘納林甘與州政府代表等,經過三次董事會議后,董事局對管委會也大感困頓,並向交通部彙報。

不過,一連串的舉動遭解讀為「干預」。馮惠珠闡釋,「我們是政府關連公司,董事局需要設定清楚的政策指南,更要知道成果,這是過十億令吉的計劃,當然要問責。」

巴生港口自貿區坐落于巴生英達島,取名也是傑貝阿里的建議,以巴生港口響亮的名堂包裝取勝。馮惠珠說,自貿區與傑貝阿里結緣,源自于前交通部長敲林良實醫生率團到迪拜參觀后催生的主意。

隨著傑貝阿里抽身而退,她說,兩造未來的合作是停留在行銷市場的諮詢服務。「例如我們會要求傑貝阿里協助大馬商團到訪迪拜去參觀。」

所以,荒廢多年的自貿區此時才「真正的重生」?

馮惠珠說,「我們真的是一個初生嬰兒,現在是恢復著元氣,8月我們會再起草商業建議書、研究獎掖、簡化繁文縟節等,一切將重新出發。」

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耗資43億

建路通西港添成本


(吉隆坡4日訊)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PKFZ)發展總開支自建區后暴漲至43億令吉,其主席拿汀巴杜卡馮惠珠說,成本增疊主要是順應發展需求一攬子「大興土木」,以建設路網銜接西港。

她對《東方日報》指出,由于自貿區臨港而建,銜接西港的道路設施相對重要,預料公路網絡將于年杪完工,全面開通后將方便出入,特別是運貨卸貨之用。

她說,傑貝阿里在管理巴生港口自貿區時認為,由于交通建設不齊全,一旦自貿區全面啟用后,勢會引起交通阻塞。

「我們不是僵硬死板,而是靈活伸縮性地作改變,這也造成我們的成本因著時勢與不同的需求而上升。」

她繼說,交通部聽取傑貝阿里的提議后,贊成自貿區應一攬子建設,相較于分階段建設,將更節省動員成本。

「成本起漲一直起是得到財政部等的核准,而不是擅自漲升。」

她說,43億令吉的總開銷將是頂限,而不會花費更多。

據資料顯示,政府購置地皮時花了10億令吉,然而經過利息疊加,置地開支增至18億令吉。發展開支則逐年翻幾番,從5億漲升至13億令吉,最后2005年時審計后是耗用了25億令吉,因此合計已斥資43億令吉。

馮惠珠說,由于建設道路需開發到自貿易範圍外的地皮,因此也需要耗資。

提及起初置地建區時,地皮價被批為高價購獲,她澄清,所有地皮價是經過政府委委任的估價公司來估價而得。

「購獲這塊地皮時擁有許多附加條件,由于是沼澤地,因此需要填土,以確保土地不會下沉、沒有水患,裡面都包含成本計算。」

她也透露,管理者打算重新划分原定的8個集中區(precint),因為一些工廠落戶后,需要特定的位置,因此重新划分有其必要。

另一方面,提及自貿區的發展商瓜拉迪門西(Kuala Dimensi)為了籌措46億令吉而發行債券,更獲得交通部的支持函一事,馮惠珠認為,這根本不是一項課題。

「交通部發出支持函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是政府核准、同意的,當購取債券時也較有信心。」

據報導,由于支持函一般交由財政部發出,以作為政府保證,而交通部發出此函,已引起內閣關意,在6月時指示政府首席秘書調查此事。

----------------------

附表:
題: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財務開支簡況:


●2002年建區時

購買地皮價格:10億900萬令吉

發展開支:5億1900萬令吉



●2004年稽查司報告:

地皮開支:18億1000萬令吉(包括7.5%利息)

發展開支:13億令吉(與發展商簽署附加合約所致)



●2005年稽查司報告:
發展開支:25億1000萬令吉(額外發展工作、專才開支、利息)



獨白

在休息時,你希望好好地睡醒,然后將一週六天、每天十二小時工作所耗損的元氣補充,再充電加油。

然而,你會發覺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早上將手機打開時,你會收到電話,電話是「質詢」你在休假前所作的工作為何會搞到這樣,為什麼達不到撥電者的一百分要求。

這質詢電話美其名是「善意的提醒」,事實上是一個不明就理的告誡。我在倦眼惺忪時接到這些電話,然后思緒又得回到辦公桌上、浮現之前所審閱過的稿件與處理過的事務。

電話的劈頭第一句通常是,「你昨天xx,為什麼是這樣的?你沒有看清楚xxx嗎?」

解釋一輪后,電話那頭會說,「這樣不對,你應該xxx、不應該xxx。」

請搞清楚狀況后才打電話來好嗎?為什麼一定要破壞我休假的心情?

我不明白為什麼在公司現在艱難的時刻,彼此還不能協作划一腳步向前走?為什麼要在自己的團隊裡找假想敵?為什麼要感到自己受威脅而有意無意地為難?

我應該怎樣表達出來,我是熱愛我的工作多于去爭奪權勢?我因受吩咐而去幫忙非份內事的東西,為什麼被解讀為搶奪?

為什麼有人不愿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不是去做好本份來守住它,反而要打倒其他人來守住自己擁有的呢?

公司裡已失去最珍貴的凝聚力。人員流失已被人大作文章奚落,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內耗的精力會再流失多少。

今時今日的馬來西亞

伯拉結婚是大事
高官貪污是小事
煎餅起價是大事
汽油起價是小事
國會漏水非大事
婦女漏水是小事

甘榜建橋是大事
華小塌樓是小事
乜乜黨選是大事
全國大選鬼搞事
布城塌下不關我事
都是記者太多事

醫院發霉誰的事
天橋崩裂沒有事
沙美維魯大件事
總有辦法化無事

乜乜政府亂做事
大馬出醜當閒事
治安敗壞不關警方事
天天打劫姦殺是星洲報大事
不是警方無能不辦事
來屆大選是大事
不投乜乜必沒事

~ 摘自sms

抱負與報復

匆匆一個月,這一個七月似乎過得很慢,因為報章的改革號就出版了31天,然而事實上卻過得很快,工作量與煩惱不停地在腦袋中迴轉、迴轉。我們在報館裡見到對方,都會心地微笑著,然而心裡面,大家似乎都在想著自己的煩惱。

那一天與同事吐著苦水,他說,「報館裡有哪幾個人是不分身乏術的呢?」

我心裡馬上給了幾個答案。有,就是有一小撮人並沒有分身乏術,是幫閒,又或者是游手好閒,有時望著他們在桌面上,在走動時那種神態,他們那種動態,像是悠然見南山般地愜意,你聽著他們聊電話時,你以為他是在咖啡室裡喝茶,而不是來上班。

我覺得這個月是一個讓我們審視週遭環境的一個機會。物與事,是與非。還有一些可笑的東西。

我的前東家在週三時刊出了一則新聞,標題打著《無從施展抱負紛求去,東方日報吹離職風》。我想這是一則非常「趣怪」的文章,原來前東家是如此關心東方日報。

新聞是這樣寫的:「…不少人先后回到過去曾服的媒體機構,這個現象雖不能說是馬華報業的大震盪,卻是媒體人重新體人個人理想與媒體愿景的時刻。」

「人才在同行中來來去去原是常事一樁。不過這些曾經抱著理想加入東方日報的人,經過數年的等待后,選擇離開,其實他們所考慮的原因不外有以下幾種,如公司無法兌現承諾,不能施展抱負和福利不足。」

「…當初抱著滿腔理想與熱血,深信東方日報的承諾,加入東方日報之后的真實感,其實不比原先期待中的美好。」

「…這個現象似乎在宣告,東方日報讓媒體人的希望與期待幻滅,據悉,這些滿懷理想的媒體人,除了帶著失望離開之外,間中還摻雜著不愉快的情緒。」

報導還列了近二十個辭職的同事,包括辭職已有幾年的同事都名列其中。整篇報導的主調就是,有人離開,是東方日報種種不好,有人回流,是因為還是覺得第一大報集團最好,而什麼「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老話,其實是廢話。

我還記得前東家的主管在教導我寫新聞時應如何專業,如何把持著良好操守,如何客觀地呈獻新聞,這些報業前輩的指導,我依然緊記在腦海中。然而,這則不署名、沒有正面引述他人談話的報導,沒有向東方日報求證回應、擅自妄下判斷的新聞,不客觀、不全面、立場偏頗、自我夢囈般的寫法,完全就抵觸了基本新聞報導的準則,更遑論什麼專業。

但是這是第一大報啊,大報是要有公信力的啊!我還記得當年我寫新聞沒有引述實情時,那位主任對我說,「我們現在已是第一大報了,你不要寫壞、寫錯新聞,我們的新聞是全球轉播的。一個不測,恐怕就會貽笑大方。」

我步步為營地汲取著這些教訓,因為深知傳媒報導在下筆時,那份責任心在哪裡,還有,對自己不誠實,欺騙蒙昧讀者后的那份良心應該放在哪裡。不理會是否是大報小報,真相不容隻手遮天去操弄的。

這篇報導的用意何在,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想若是要關心媒體人怎樣在壟斷的局勢下施展抱負、應享有多優渥的福利、為什麼曾經是熱血青年的新進以「我在報業前輩面前看到墮落」離開中文報館,就應從第一大報開始深入探討,讓我們新聞工作者找回抱負。

對于已過檔到這家雄霸大馬中文媒體服務的前同事,大家在職場上共事是一種緣份,更是為新聞事業拚鬥的戰友,但現在眼見著他們被擺上台,要描繪成無情無義,甚或是苟且偷安之輩,我想這不是事實。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人的過去的事業與職業選向,可以成為一家公司對外宣傳、沾沾自喜的炫耀手段。我想他們最難過的是,他們的感受完全被擱在一邊,在某一個程度上,這是一種員工價值的榨取。如果連最基本的尊重也沒有,看來他們有什麼抱負,新雇主也不在意。

人人都有抱負,你不應用這些人的抱負去報私仇,去攻擊競爭對手。為什麼上一代老前輩糾纏不清的包袱,要讓我們這一輩人莫名其妙地擔當呢?

記憶的喪禮

「飲────勝────」

我們在椰子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聚會。這是一場為前同事餞別的餐聚。當時在席上,我們就數著人頭,報到的人數是整個採訪部有史以來最齊人的一次。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這次的筵席,是一個段落的尾聲。

因為人與人的相聚,是聚與散的復始。所以,今朝相聚,明朝也不知人在何處。

然后,離別者輪流說話。我聽到有人說,正氣凛然,「…我相信,這份報紙還是擁有它存在的意義的…你們在座的,應該放大自己的長處,縮小自己的弱點,之繼續把守在你的工作崗位上…」

這把聲音繼說,「你們這一班同事,是我在東方以來最美麗的回憶。」

大家很動容吧。我依稀記得我們還拍掌。因為一席如此振奮的話,還是這位離開者的身份?

然后大家一起喊飲勝,扯破了嗓子,嘶啞了聲音,就為這一句飲勝。

舉起杯時,接著大家一飲而盡,這是豪氣,還是俐落?但就是一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蒼茫意味。

這頓餞別宴花了每個人35令吉,菜色不佳,份量不足,但大家貴精不貴多,就是為了為離開者送別,祝福他們有更美好的將來。



我現在想,對于某些人來說,這場餞別會的意義,相等于一場喪禮,一場記憶的喪禮,將自己的過去、人與事都深埋在生命的一隅。

這是一場終結吧,因為你必須揮別過去,必須重新調適沒有這些曾經一起走一起拼的人在身旁。你還是要繼續生活下去。

或許有人天真地想過,地球沒有了誰,地球就會停止旋轉。事實上,地球還是照轉。

所以,有人離別,留守者就得繼續自己的路程,在另一層意義來說,你就是要埋葬過去的記憶,我們不能一味追味著過去的人與事。

因此我們繼續了自己的征途。

有的離別者人會在你的記憶裡埋藏了起來,有人卻以另一種形式在你的生活裡誕生了,還出現在你的眼前,像一個新生兒一樣,只是換了身份,調了一個姿勢,因為他已找到了新工作。

我還看到有人為他舉行另類的「歡迎加盟大會」。事實上這是那個人另一種生命形式的輪迴,然而以新姿勢誕生。我現在相信地府裡有孟婆湯這一回事,因為輪迴過程中,他已忘了前塵往事與自己過去的敵人,更忘了什麼叫「知恥心」。

所以我相信那一次的餐聚,是我個人記憶的一場喪禮,讓我切斷之前互動的交集,而且有人真的在我記憶裡,永遠埋在最深層的底下腐爛下去,我為這人的離去,在心裡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