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時代下的閱視聽考驗

近一週來有兩大項目,都靜悄悄地被忽略了──上週六(18日)的世界閱讀日,以及日前大馬消費人聯合會推介的「無電視週」來促進家庭關係。老實說,馬來西亞人的閱讀風氣低落,已是公認事實,而電視稱霸日常人生活,更是現代人一種必然的生活型態,這兩種現象雖是透支的話題,但本質上是相通的。

總結而言,這都是吸收資訊的方式,特別是目前已晉入速食文化與讀圖年代,視覺快感至上,到底如何淬沙揀金,在資訊轟炸的情況下是一種考驗。

上週副首相兼教育慕尤丁透露其實馬來西亞人的識字率雖在東南亞國家中屬高,但偏好輕鬆書籍──從報章到雜誌,但只有3%真正地捧卷閱書。但與美國人相比下,53%美國人是閱讀小說,另外46%是選擇非小說性的讀本。這反映出大馬人在吸收資訊時,似是吃零食多過吃正餐,問題是零食是否有營養?這就是大馬人的學養水平了。

只是我好奇怎麼大馬人只有1.6%愛讀漫畫,這似已失真──粗略觀察許多大馬人瘋狂漫畫多于讀文本,特別是青少年。

而霹州皇儲拉惹納茲林則憂慮當前撰寫謾罵詆譭他人的書寫文化會危害族群關係等。這都精確地反映出大馬閱讀文化的一面。其實一個社會的文化底氣,與閱讀人口的多寡與閱讀品位有莫大關係。在台灣,即使是公共巴士也會刊出詩歌比賽得獎作品的詩篇;而在大馬一場又一場的書展,卻是以風水、食譜或是「心靈雞湯」等激勵書籍掛帥大賣。

至于讀報,只要《星報》與《新海峽時報》的哪則新聞有放上「性」這字眼,一定會榮登當天網頁上「最多閱讀次數」的排行榜中。

當然,閱讀輕鬆題材是無罪,但這些讀本的資訊技術含量不高。長期固守在雜誌報章刊物等,閱讀選擇是廣而不深、多而不精,對一切事物的認知會流于片面,欠缺反思與批判性,閱讀人口是甘于受資訊餵養,意識型態上是自我鈍化、甘心被收編話語權。所以讀報就只讀標題,選書的口味就以實用性與功利性為主。

至于關電視一週的活動,用意是良好,但沒內涵、務虛、粗糙。究其實,電視目前已漸式微,之前有項調查報告指稱網民寧愿電視機壞,多過無法上網。

上網已呈橫掃千軍之勢,其影響力更甚大于電視機。而說到底,只要一切有熒幕的消費娛樂,都已成為現代人的心靈寄託,從戲院到電視機、從卡拉OK到Ipod,從Gameboy到手機,這已是後現代消費社會的主流,現代人反過來已被這種娛樂產品「消費」。

我們不能僅僅關電視一週,就能拉近人心疏離、促進家庭關係,而是我們怎樣善用電視,來寓教于樂,或打造有品質的天倫樂時光。

其實電視與其他有螢幕的消費品,充其量是一種媒介,正如用餐時的餐具,你總不能因為覺得食糧沒營養、傷胃,就吁請別人丟掉筷子與刀叉。那倒不如挑選良好食材來准備食物。不論是電視或讀物,內容與素質才最重要,當然閱聽眾要知曉如何深度吸取資訊,也是另一道關鍵。

大馬旅遊業也要KPI

大馬的新內閣塵埃落定後,另一個流行語是「關鍵績效指標」(KPI)。其實現在該是時候為大馬旅遊業設一套KPI,檢驗我國的旅遊業是否有表現。這並非僅以入境人次的增減多寡、耗了多少錢來作市場宣傳,甚或是在海外開啟了多少間的海外促銷局而已。

但我可從一系列的個人觀察,對大馬的旅遊業成績作一套粗略KPI來把脈。你說大馬的食物天下聞名,然而在台北101的小食中心裡,只有新加坡Roti Canai與炒粿條等,而不是冠上馬來西亞美食。

你說大馬是個親善遊客的國家,但多少個國家在他們的外交部網頁裡的旅遊諮詢中,將大馬的掠奪案描寫得鉅細靡遺,就是勸他們的國民到大馬觀光時要慎防被掠奪。

同時,大馬旅遊資訊是否齊全便利?

前旅遊部長阿莎麗娜下台前還推介一種名為「e-ryza」的投幣式「旅遊資訊販買機」以置放在機場、商場等地,但旅遊資訊理應是免費提供,而不是牟財式地販賣,這是本末倒置,但大馬旅遊局或相關單位是否有設立齊全的旅遊網站呢?要找一張路線圖、輕快鐵與巴士的時間表在大馬也是難如登天。

目前大馬最需要的是一套全盤的策略來催谷大馬旅遊業。近年來旅遊部長換得太多,我國的旅遊業大計就是欠奉,卻是隔靴搔癢去解決問題。

譬如沒使用哩程錶等黑心德士案件一籮筐,還有其他公共交通不便利等問題,如今卻輾轉交到首相署的「國家交通機構」處理了,但這麼多年來這些問題已讓大馬旅遊業惡名昭彰。

其實大馬擁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然而在各項旅遊產品中的開發不透徹,或是執行時失重心。長期以來大家只聽聞「購物旅遊」,例如新任旅遊部長黃燕燕就剛宣佈要打造大馬購物天堂,是老調重彈,但大馬追不上泰國與新加坡這兩個價廉物美的物資天堂。

若說推動生態旅遊,但當局沒有充份盡善地擦亮招牌。還有醫療旅遊,客源也給泰國與新加坡吸引過去了。若說催谷商務會展旅遊,但舉例吉隆坡的商務旅客可能只到雙塔樓與獨立廣場拍照,而一些旅遊景點如國家紀念碑連廁所也沒有。

而去年杪檳城喬治市獲得世界文化遺產地位,但馬來西亞籍歌手巫啟賢反問:「根本沒聽說?有宣傳嗎?」

大馬的入境遊客客源大多是來自東亞太地區,特別是東盟國家為主,消費檔次並不高;近年來是中東客佔多,但隨著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大馬的入境客旅遊是否受到影響?別忘記大馬旅遊市場非常脆弱,對外圍因素反應敏感。

在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時,大馬1998年的入境遊客相對1997年就暴減23.5%。如今大馬有何危機管理對策?

相對地大馬在國內旅遊方面做得不夠全面,旅遊部只倚重入境遊客來支撐場面,但國內旅遊風卻不盛。

其實在當前艱難時刻,市場最需要的就是資金流動,與其鼓勵國人去在開到晚上11時的霸市來消費、刺激經濟,不如旅遊部想出方案催谷國人多到大馬的旅遊景點觀光、休憩、渡假,國人在減壓之餘,也是另一種自救經濟的方法。

浮光掠影:東京

要簡化來形容東京,或許可用一個字「哇!」,馬來西亞式的就是「哇勞eh!」,獻上的是視覺的犒賞,還有屏息的體驗。有璀璨的霓虹燈,有遲暮的古剎,就是什麼都有,而且是「多」。當然要值得一提的──人。
在澀谷的十字路口前,你覺得自己像沖入了海浪般會消失掉;擠在火車廂裡時,你覺得自己像融化的水氣一樣,因為在熱騰騰與擁擠中,你已喪失了自己。



Location: Shibuya, Tokyo
東京澀谷十字路口

Shibuya Crossing is just outside of Shibuya Station and is possibly the most photographed street crossing in the world.

Nearly everything in Shibuya makes Tokyo interesting. High class department stores, flashing neons, foreign-affliated musci stores etc. It's a fashionable area that set the latest trends.

Walking at the busiest center down, especially this junction you can feel the vibrant of the city.

How many million people pass through this famous junction? I have no idea. But I guess that would be million.

東京澀谷的十字路口可說是日本繁華的最佳圖騰。在這里看到人群非常地洶湧地奔來跑去,像以前的織布機一樣,疾馳著的梭子,人人的衣服色彩斑斕拉展開來。但這些等候越過馬路的人來得快,去得也快,似行雲般聚散無由。

而我,也是其中一個過客。





Location: Shibuya, Tokyo

東京澀谷十字路口


亮起綠燈了,行人就散盡,顯得空蕩蕩的一片,但未消多久,行人就會火速地聚集起來。一亮起紅燈時,如崩塌的蟻巢般,每個行人就會離散。




Location: Shibuya, Tokyo
東京澀谷十字路口
從日本回來後人人都說我黝黑了──不可思議吧!就是因為這一天逛在如此爽涼的天氣下,陽光溫柔地像敷在臉上帶來涼快,我就這樣帶了東京的陽光回來馬來西亞,作為一個相當有趣味的記痕。




Location: Shibuya, Tokyo
東京澀谷十字路口


在澀谷沿途可見到許多古古怪怪的廣告牌,以及新點子。在新宿等的馬路沿途見到許多斑馬線,街道明亮潔淨,不似香港街道般地雜亂。加上舉目可見都是名牌商店,都是搶眼球的巡禮。

那我到底看到什麼而訝異起來呢?我竟然也忘了。






Location: Harajuku, Tokyo

東京,原宿

Watching this teen in cos-play, i just like the other bewildered tourists standing there to catch ths show, and eventually I ask the permission to have a photo with her. In an unexpected way this bleached headed teen agreed,and she was really polite and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monster-like appearance.:)


我對于原宿的初步了解,說來是有些曲折,因為我知道Gwen Stefani的伴舞團是一批亞裔女郎稱為Harajuku Girl,未到日本與上網谷歌一番前,我就奇怪什麼是Harajuku。

後來步履來到了原宿,哦,這就是原宿。

這裡是出名的奇裝異服人士聚集之處。看到她們時覺得有些魔幻與奇特,但她們依然我行我素。

為什麼她們要穿到這樣?我不知道。但她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堆又一堆地站在原宿車站附近,有人形容這是東京最好看的馬戲團。我那時有些鬼祟地舉起相機去按快門,後來就覺得不如試試趨前問是否可合照。

出乎意料地,眼前這位白髮魔女說ok,她彬彬有禮地鞠躬挨過來,click,一個快門後,她再三地言謝離去。雖然外表看起來有些怪異,然而那種有禮的態度讓人覺得不搭調,卻感到一種和諧美。


Location: Omotesandō, Tokyo

表參道,東京

這到底這是什麼?原來是廣告車,將真人擺放在一個透明車廂裡,該是展示著服裝或是什麼的,就像「金魚缸」一般。然而這是真人秀,就是將人商品化、物體化,人是不是主角?不是,那只是商品的點綴品。

我隔著一條馬路窺看,然而無法正面看個究竟。行色匆匆下只有按下快門了。







Location:Takeshita Street, Harajuku, Tokyo
東京原宿竹下通街

It's an "advanced" version of Petaling Street, of course it's far more crowded than you can imagine. When you walk further down and make some discovery shopping, I thought I was an alien to this place. This is call fashion?

這條街狹長而擁擠,人多得是被人推著走。但是裡頭兜售的都是稀奇古怪的時裝與服飾等。有許多像武俠小說裡跑出來的奇異人士,包括我見到一個滿頭都釘了環子的tomboy,可惜沒有拍下相片。我給這條街一個感嘆號!




Location: Omotesandō, Tokyo
表參道,東京

If you need to be trendy and spendy, here the place to go.

The boulevard lined up with trees offers numerous international brand outlets, ranging from Louis Vuitton and Gucci to the more affordable GAP. You can say it's the closest Tokyo gets to Paris.

This is a nice place to stroll, well, I enjoyed my window shopping under the sunny day.


表參道位於東京都澀谷區及原宿站前附近,喜歡時裝的就會來這裡朝聖。相當陡坡的行人道在藍空下,顯得很有格調。加上夾道的名牌商店,是一種物質精神上的召喚。

然而徒步當中,已是一種「因為我值得擁有」的氣氛享受,即使我無法擁有這些名牌商品。



Location: 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Marunouchi Tokyo

東京 丸之內 東京三菱銀行 總行

Marunouchi is a commercial district of Tokyo located in Chiyoda between Tokyo Station and the Imperial Palace.

This neighborhood featuring western-style brick buildings, wander along the street is a totally different feel---, it's nostalgic sense and providing picture-postcard view, especially the architecutral view is really satisfying.

在千代區時,告別了原宿那些擁擠的人群,嚐了咖啡,繼續上路,就來到了東京金融區丸之內。東京三菱銀行總部的外觀壯觀雄偉,顯示出其歷史性,而其西方式的建築風格在夕照下顯得巍峨,但迷離。那時東京開始刮起冷風了。舉目可見這座銀行,在想像著上班時間的熙來攘往情景。




Beutiful skyline view from the Imperial Palace.

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東京皇居範圍,舉目可見丸之內的商業大樓櫛比鱗次地排列開來。





Location: View from Imperial Palace Square

東京皇居附近


在暮色中看著東京皇居的氣勢悄悄隱去,沿路走著去銀座時,就邁入了另一個繁華之地。而皇居外有作防禦用的城池,在夜色中倒映著大樓的影子,夜色就開始展開了。



而我的日本之旅,在那一刻才真正開始…

(待續)

Tomio in Japan*2 :對你行大禮

在日本,除了看櫻花、古剎、小橋流水等的風景,其實最吸引人與深具一股魅惑的,是日本人的社會。那是一幅人文景觀圖,整個社會就是一道比旖旎景色更精致考究的圖景。

當然,就是因為日本人的社會,造就了日本出現無數個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這些景點都是經過審慎與細緻的保修後,才似原封不動地遺留至今。日本人那種講究與周詳的功夫,你不得不佩服。

日本人太過會為別人設想。怕製造麻煩、在有事情時不停地道歉,或者,不停地道謝,甚至鞠躬。

在馬來西亞,說「謝謝」、「不好意思」或是有禮相待不是一種文化,你在收銀檯付款給那些友族同胞時,沒有人會望你一眼,或是說謝謝,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然而在日本,每名客戶都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感覺。他們在收銀時,會將你應支付的款額道出來,你付款後,再將數額唸出來,然後再唸出說應找回的數額。若是付較大面額的紙鈔如一萬日圓,而需找回9000餘日圓時,收銀員會先將9000日圓一張張地數出來給你看,再交到你的掌心,接著再將其他零錢逐一歸還找回給你。

然後,還有一聲謝謝與鞠躬,還會掛著一張甜美的笑容。

與大馬相比,這種服務精神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只會遇到撲克牌般的木臉,甚至要理不理地找錢給你,這些情況在服務業的前線工作人員,比比皆是。

我在日本多個城市見到他們找錢的認真時,簡直是愣住了,他們的客氣反而使到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窘然,因為我不懂得日文,只能點頭報以日文。

或許就是因為我們來自一個不深諳珍視別人的社會,在這種冷漠與一切理所當然的洗禮下,面對一個陌生人如此重視與盛情,會感到不自在。

而在大馬的客服員或服務業領域的人士,哪怕那位是你的米飯班主,許多客服員會將你棄之如敝屣。



在日本的吉野家快餐、麥當勞或是一些餐館用餐時,我會奇怪為何那些員工看起來會如此地敬業樂業,而且連旁人都會感受到他們對工作的熱忱,即使事實上並非如此。

他們的勤快的動作,舉手投足間的明快俐落,似乎沒有一絲疲態。

那晚我疲憊地在長崎車站對面的吉野家享受著晚餐,發覺日本的吉野家與大馬的格局不同,那是以迴繞式的吧檯方式上菜,方便落單的食客,而且價格是超級廉宜,屬于日本優惠套餐,比例上是比大馬的吉野家價格來得便宜。

我看著一名看來已有40餘歲、瘦伶伶的安娣忙得團團轉。她是穿著規範制服的裝束,頭頂著鴨舌帽,束起了馬尾,然而她的動作爽快,一下子寫菜單,轉頭間又上菜,最後又奔去收銀櫃台為離去的食客結帳,片刻後又奔去收拾狼藉的飯碗。這樣的過程不斷地重復著。

但是,她看起來活力四射。

當然還有要在每位食客前來或離去時,要高聲張喊,然後眾員工一致地喊(我想該是那些「歡迎光臨」、「歡迎再來」的問候語)。但是食客們包括我,都是木無表情的。

而吉野家由于是通宵營業,價格廉宜,不少流浪漢似的食客就會來此尋求一餐的慰籍,整個餐館瀰漫著一種落寞的氛圍。

我望著她,那時已是晚上10時許了,吉野家是24小時營業,而她是否是輪值夜班呢?怎麼她好像沒有一絲倦容呢?

她知道我在注意著她,以為我有事要吩咐,眼神間馬上意會般欲舉步前來。我馬上轉移目光望向他處。

到最後,我完成我在日本首嚐的吉野家,只是一個牛肉飯加麵條的套餐,味道不錯,然而在饑餓的情況下,還是覺得可口。

然後離去時,我身後又響起一堆我聽不明白的聲音,那是晚上10時半傳來的溫情。





我在東京的新宿,闖入了GAP的時裝店裡。在大馬我也極少光顧GAP的衣服,我彷彿就知道自己不屬于GAP。

但那時一入門時,就有一名漂亮美媚豎立在門口,笑意滿臉,長長的眼睫毛,濃厚的化妝,就像一個活娃娃一般,比手劃腳般。我猜她應該是說著GAP現在舉行著大減價,一樓是什麼,二樓是什麼等。

像她這樣的貨色的美媚,其實是隨街唾手可得。

逐層樓跑上去瀏覽,發覺價格都是相當貴,兌折令吉後仍是數百令吉的衣褲,所以我是走馬看花般地,到最後我又轉回樓下離開。



離開前我仍然注視著這樣美眉,她是逢人就說話,而且是連續不斷地,即使迎面而來的顧客只與她擦身而過0.01秒,她就像上了鏈條的洋娃娃一樣,吧啦吧啦地說個不停。



當然,還有一張笑臉。



我與她擦身而過,我想她又是該對我說「歡迎再來」等的話。我望著她,對她報以一個微笑,她也笑意回報。然後,我在店外再回頭望她,那時候恰好她面前沒有顧客出現。



在短暫的那一剎那,我看見她將整個臉皮像卸裝一樣,鬆垮了下來,她的臉龐化為木無表情地,我想她是在爭取著分秒必爭的休息時間。



不到半分鐘,又有顧客摸上門了,她又重新掛上一張笑臉,儘管只是堆起了笑容,我想這樣的笑容就像要披甲上陣一樣,該是很沉重與疲累的一件事。鎮



而她的工作,該就是要扮一個活偶,如鸚鵡般地逢人討好說話吧!




坐在子彈火車時,車掌前來檢查車票時,他們一身西裝筆挺走進車廂前,總會行鞠躬禮。然後,就會逐個座位趨前,要求檢票。

當然,他們也是一致地堆出那種笑容。



在馬來西亞,我們會在進出什麼場合時才行鞠躬禮呢?當然只有官方場合──法庭與國會。那都是我工作的地方,你在離去或踏入時,都得對著法官座位或是議長座位鞠躬,代表著對法庭與國會的敬崇。那是一種帶著敬畏地瞻仰儀式。





●車掌或是火車檢票處的員工都是不馬虎的西裝筆挺,這種裝扮除了是一種禮貌,也讓你覺得他們對一份職業的敬意。



然而,當你進入一個車廂,也看到車掌對著搭客行鞠躬禮時,我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原來自己被捧得如此高高在上。





在長崎乘搭街車(就是俗稱的電車)時,我為了要拍照,所以當時在擁擠的情況下,將我面前的一個座位讓給了一個老婦坐下。



那時我不知道她是一個老婦。因為看見她瘦小的身影,是穿著一身的粉紅色的套裝,我以為她是年輕妹妹。但她一坐下來抬眼望我時,我才察覺她是一個逾60歲的老婦。







在日本處處可見到老人家,在火車上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出外旅遊,我是在前往阿蘇火山時看到這幾位安娣,樂也融融地在火車上吃便當,過後吃著零食聊天出遊。




當然,日本太多樂齡人士了,60歲可說是壯年,據說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即使讓座給他們,他們也會拒絕坐下的,就是「我還不年老色衰」的潛台詞。



但這位老婦就這樣坐下了。我就跑去另一邊舉起相機拍街車外的風景了。



我在到站下車時,再度經過那老婦面前時,我見到她立起了身子,向我行了一個大禮,臉上盡是一種言謝的笑意。



那時我是相當地愕然地望著她。有些窘,但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此的客氣的民族,我倒是嚇了一跳。



或許在長崎這些較為「樸素」的地區才會有這樣情況,換作東京我猜可能也不會有如此感恩的老婦會在較後立起言謝吧。



然而,日本人的那種禮儀與客氣,確實是讓人側目。似乎,一個讓座都讓我成為了偉人。





我是聽見有人認為,日本人的有禮,其實是假客氣。但即使是帶著一種矯飾,但我不覺得虛偽。那是人際之間的潤滑劑。如果我聽得懂日文,可能我會更加地體悟到他們的善意。



我就問住在日本的朋友Q:日本人是否會發脾氣的?你有見過日本人會對別人破口大罵的嗎?



Q說:當然有。



他們也是人吶。



禮多人不怪,以前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但日本似乎還是保留著中國遠古時代的習俗,而成為禮儀之邦。當然日本人這種禮儀與客氣,其實是連帶著其他社會現象與社會的深層意識型態有關,那該是另一則文的主題了。



(待續)

口號不應只是口號

大馬的政治除了流行陰謀論外,另外就是口號。口號有時像一支朗朗上口的歌曲,你只記得其旋律,哼幾句,就沒有下文了。但是口號不是用來哼唱或朗讀,而是用來實踐,將理念化為行動,才有真正的意義。

我們有過多少個讓人難忘的口號?20年前前首相敦馬哈迪剛上任時,要在公共機關實行A、B、C(可信賴、廉潔、有效率的英文字首簡稱)的口號,易記且意義深遠,還有打卡制佩戴名卡等的措施,但口號是否有實踐?22年後,阿都拉在5年半上台時,他說,要改進公共機關的繁文縟節,即是將ABC的內涵刮了一個耳光。

馬哈迪施政時也推出「購買國貨」的口號,其實是要扶持本地工商業。去年貿消部也轟轟烈烈推出購買國貨運動,這也是逾20年後的事情。

到底這個口號在20年前實踐時是否有達標?我們是否有檢驗其成果?為何要渡過一個世代的時光後,又「舊瓶裝舊酒」起來?同時,滄海桑田的20年,如今已是邁入全球化、生產線往廉宜成本國家推行,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國貨?怎樣推行購買國貨運動才奏效?

日本人對購買國貨的堅持,雖說是一股推動經濟的動力,但已成了一種偏執。如今已有人對日本人的購國貨意識挑起批判,然而大馬還是要倒退車循舊路?

一個口號往往只是帶來聲嘶力竭的吶喊快感,或是鋪排出聲勢浩大的嘉年華,之後呢?就是歷史重演,不理是否脫節適用。

再倒退至5年前阿都拉接棒時,我們為「與我共事,不是為我做事」的告白感到動容,當時此話成了一句口號。另外,還有押韻式的「光輝、輝煌、昌盛」的口號,那是一句興奮劑般讓人腦袋發熱。所以我們創造了「比天高」的民族而送了大馬人上太空。

當然,一個口號若要成為耳熟能詳的「金句」,則是要瑰麗眩目、創意與凝練,有技術含量而不空泛,配上歷史的格局,才能膾炙人口。

然而,這些口號如今成為阿都拉時代的一個淡淡的記憶,卻不是一個政治遺產。我記不起阿都拉更多的口號了。如今迎來新首相納吉的時代,我們再聽到「一個馬來西亞、人民為先、表現為首」治國新理念,這是否只是一個口號?現在還是言之過早,不過這將成為納吉新時代的標籤。

但若再回頭看,每年的國慶日時我們總有不少積極向上的口號,離不開團結、國家富強等的理念。你是否有認真地感悟過這些口號的真諦、你是否記得這些意義深遠的口號呢?如今納吉喊出「一個馬來西亞」的口號,讓我產生一種浸淫在國慶日氛圍的感覺。

口號可以將一切事情簡化,但我們講求洗練、即使不深入,但可觸動人心。口號有時可以成為一種「信仰」,因許多商品就是靠一個口號來千古不老。

口號也可以是一顆乍遠還近、指引方向的星星,或許可以讓你走出大海的迷航,然而在一座城市迷路時,你寧愿擁有一幅地圖來走出迷途,更甚于抬眼望一顆星星──方向與路程是兩碼事,人們要知道「去哪裡」以外,也要知道「怎樣走」。口號不應只是口號,而是一幅地圖。

Tomio in Japan:日本遊記*1


以前在大學時,副修日文來作補充學分是一種時尚、歷久不衰的風潮。我身邊的同學朋友還需要清晨4時到語文學院排隊,來求取學額!

這種夸張的哈日程度,我覺得驚訝,為何日文如此受落?所以我選擇逃離日文,我就是不學日文。有一種自鳴清高的優雅,我跑去學泰文。

然而在10年後,只會一兩個日文單字的我,卻踏上了東瀛的土地,然後聽著滿場只有日文、裝可愛的日本女性聲音說著日語,我一句話也聽不懂。

有人說「為什麼你不學幾句日語上路?」

但來不及學習,而且我心底裡也告訴著自己,用不著學吧。我心中的惰性讓我放縱著,就是不學日文。

所以去到日本時,我真的是像摸黑一樣,造著那些漢字來猜測著意思,然後極力地辨識著日本字的字形。


然而,在日本的土地上,我卻找到了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變成了「富雄川」。原來,日本有一條河以我命名,technically我可以這樣無賴地說,這種想法讓我沾沾自喜一下。事實上這只是巧合。

當然,我才發覺原來我的名字也有一絲絲的日本味。若是羅馬字拼出來的話,就是Tomio。

那時是我在奈良縣迷路時,在路邊的地圖牌子看到標記。這種邂逅讓人乍然一喜。

只是這條河以「富雄」為名,到底是有什麼典故的呢?



後來我終于找對了路回到了車站,又在車站的牌子上,看到「富雄駅」(即富雄站之意)的標示,意味著我的名字成為奈良市民認識的字。

當然我不是什麼偉人而要一條河與一個車站來為名銘記。然而這種找到與自己相關的樂趣,讓我更加雀躍地,展開了我首次的日本之旅…

第一章 ,未完

咆哮的詛咒

使用TM提供的Streamyx上網服務一旦出現故障,這絕對是一場災難性的遭遇。

為什麼是災難性?因為那是勞氣勞肺與無止境的電話投訴,到最後得到的結果是:「我們會寄送報告。請等候。」

等候到幾時?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故障?不知道。

我的家用電腦上網已故障了兩天。對于我這個電腦半白痴的人士來說,引起了莫大的精神緊張。

我查過了路由器與modemn的設置,還有wireless adapter的設置,包括更換電話線,關機又或重新啟動等,屢試屢敗,依然是無法連線。

于是,我就撥打100號去詢問,經過一連串重重關卡的電話自動錄音後,我接到了「技術支援」專線,從下午3時到晚上5時,都沒有接聽,到最後電話自動掛斷。

後來我再轉去撥打100號,選擇「投訴電話故障」專線,終于找到客服專員通話,是一位馬來女生。她給予我的答案是:我們會寫報告寄送給Streamyx。我在電話中嘮叨一輪後,她耐不住我,直接說「你與我的主管說話吧!」

那位主管自稱是MR KHOO。我鬆了一口氣,終于有個華人來接電話。我直接告訴他我的問題,包括撥打「技術支援」一連數小時無人接聽的窘境後,我也反映給他聽,我現在不確定是否是我的電腦硬件故障,或是Streamyx的連線服務出現問題,若是Streamyx向我確認了該方的服務沒有問題,那麼我需要時間來找人維修我的電腦或檢測連線設定問題。

然而一再地等待,我不知要拖宕到何時。

他承諾會在半小時後,讓Streamyx的技術專員主動聯絡我。

那時已是傍晚7時半的時候了,後來我果真接獲一位馬來女生打來的電話。她通過口頭指示要我嘗試不同的指令,以測試連線是否成功。我按著指示照做,在電話另一端的她說「我們這裡也偵測不到你的連線,我們會寫報告…」

又寫報告?

她繼說,「我們會先派人做Site survey,若是我們這裡的問題,我們就即場搶修;若是site沒有問題,那麼我們又得派人到你家來檢修。」

意味著,我需要另外挪出時間來讓技術人員上門。

她說,該部的技術部門會主動聯絡我。

然而,在第二天上班時我苦等著技術部門撥來的電話,老半天後仍沒有訊息,我再撥電話到100查詢。對方給于我的答案是,「目前正在搶修中,不知何時恢復。據悉是port出現問題。」

我說,「拜托在我回家時搶修好。」她說「好。」

我晚上回到家了,啟動電話依然無法連線。我又撥電到100查詢。

此次換成另一個馬來男生接聽,我報上我的報告編號。他起初給我的答案是「哦,你的問題是電話問題,打不出是嗎?」

天啊,這根本是兩回事。我是無法連線,而不是線路故障而打不出電話啊?那麼先前我的投訴是否是被亂寫一通了?那麼對方是否有採取正確的解決行動?

到最後他給我的答案也是「我們需要寫報告。我需要通知Streamyx的部門。」

我說,到底發生什麼事造成我無法連線?

「我不知道。我們是不同的部門。你可以打去100號,然後選擇2,來轉接到『技術支援』專線。」

「我昨日試了5、6個小時,但無人接聽啊!」

「我這裡辦不到什麼。我只能寫報告。」

「為什麼你們只是給我同樣的答案?只是寫報告,要寫多少份報告才能解決我的問題?到底我要被動式地等待到幾時?」我忍不住咆哮。

「我們實在無能為力。我這裡是固用電話投訴中心,我們無法接通到Streamyx的。」

「但剛才你讀出我的報告問題時,報告卻寫說我是電話線路問題。我怎麼知道你們是否有寫錯報告,那麼技術部門是否會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我問。

他只是重覆著同樣的答案。意思說「你只能等,我只能寫報告。」

我也繼續咆哮:「到底要等到幾時,至少你要讓我知道幾時可以解決啊?」

「我們會盡快。」

後來我的電話就被掛斷了。

我怔忡了片刻,我被掛斷電話了,但更後悔著在起初接聽電話時,沒有記下這名無禮的客服員的名字。

我無計可施,只有再撥打100號,選擇2,來求助于技術支援部門。但自動電話錄音一直說,「我們很抱歉,我們現在人手不足,無法及時接聽你的電話。」,又或是「我們正在維修著沙巴xxx區的連線服務,敬請原諒」,還有的是「我們對Streamyx連線速度出現緩慢的情況感到抱歉,我們正在搶修著。」

後來,我只能回到電話故障投訴專線。此次換成另一個馬來男生接電話。他說他查不到剛才掛斷我電話的那客服員,「我們全國有3地區的客服專區,電話可接通到不同的專區,所以我查詢不到的。」

他給我的答案也是「我們會寫報告。我們是不同的部門,無法解決問題。你只有等待我們的技術人員的來電。」

但到幾時才修好?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裡?他又答不出了。他也嘗試撥打到Streamyx的專線後說,「確實是打不通。現在許多顧客在打著電話作投訴,Streamyx的人手應接不暇。」

「但那是你們的問題。我關注的是我的電腦連線服務幾時會修好?」

「我只能說盡快。」

我到最後感到萬分的沮喪,掛斷電話。我從剛才的咆哮轉到幾近哀求似的語氣說,「請幫幫忙,請認真地為我解決問題。我不知道我要等到幾時才能上網。」

他叫我明早嘗試聯絡技術部門,那時可能撥電投訴者沒有那麼多。那什麼時候最少人?「我不知道。我們不同部門。」他說。

我的困頓與沮喪是來自那種求助無門的感覺,像四處都是牆把我困在一架無法上網的電腦前。而那種愛理不理,或是機械化的背台詞電話協助,根本無補于事。

TM是否在去年虧了大錢?我印象中是。一家國有企業在壟斷了國內的連線設施後,卻會虧大錢,我感到費解。但是從他們提供的連線服務連連故障,而那麼差勁貧落的客戶服務無法及時迅速地解決問題,一切變得可以理解。

我們只能感嘆說「怪不得」,但怪得了誰?怪我們只能選擇Streamyx的連線服務?但它是市面上可說是較「合理」的連線服務了,捨他取誰?我們還有其他更好的網絡供應商嗎?

無法上網的日子,在現代的網民如我而言,等于沒有陽光的植物。確實,我現在是需要過著似植物人似的資訊空白階段。

這階段會到幾時?不知道。我們在這種下三流惡劣的電訊服務下,像活在一個不會停熄的惡毒詛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