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就是一種得到」──專訪李佳薇

姓名:李佳薇
出生日期:1988年6月1日
年齡:23歲
生長地:森美蘭芙蓉
祖藉:客家
學歷:芙蓉培華小學、振華國中、國民大學化學系學士
肆業: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交換生)
選秀比賽戰績:
●2004年,第一屆《大馬偶像》,止步24強
●2008年,第12屆《Astro新秀歌唱大賽》,翻身賽叩關失敗,止步10強

***********************************************

























原文刊于2011年3月1日,《東方日報》:「1號人物」專訪
專訪:陳富雄



寫在前面:爆紅豈止是個人際遇?

著名樂隊Aerosmith的吉他手貝理曾批評《美國偶像》等選秀節目是「青年變種版的忍者龜」,刻薄之餘但傳神。然而,選手的心路歷程,卻是苦與淚交織而成,難容如此譏笑抹殺。

李佳薇是我過去採訪這麼多一號人物以來,最年輕的一位。
但拜網絡科技、真人秀節目的流行度,一顆明星不論老幼往往會傳奇式地竄起,紅得有理。

李佳薇的戰跡當然是空前的,但我希望不是絕後。
大馬還有無數努力的年青人揣懷著夢想飛躍舞台,真人選秀節目、網絡視頻等或是捷徑,但只是打開另一扇窗口,之後還得靠自己去越過。

但李佳薇爆紅另有省思:之前她學藝不精而在本地摔跤,
為何出鄉關後即刻蛻變?或許有人說人生際遇是機緣巧合,但我們若檢視大馬歌唱選秀比賽的生態與成效時,難免心生疑問。

例如甄選制度是否真正地拔尖選才?評審是否只會交貨說「
我以你為榮」或是毒舌潑罵而已?而本地製造的歌唱冠軍如今去到多遠?

我們反思著大馬發掘、蘊育人才的建制時,其實當李佳薇劃亮海外的星空時,答案已不言而喻。



李佳薇有想像過當一名化學師,平日哼唱一兩首歌,卻從未奢想當歌手,難怪她在台灣贏得第七屆《超級星光大道》總冠軍後,仍直呼:「像發夢!」

從《大馬偶像》到《Astro新秀歌唱大賽》,都成為李佳薇出頭的「劊子手」,但她悠遠的歌聲沒有被埋沒,到最後展翅飛往台灣參加國際性的超級星光舞台,赫然星光奪目。

一個小女子在真人秀節目選秀比賽為何愿意屢敗屢戰?
李佳薇過去在舞台上不斷超越自己,最後體悟到:有時得不到就是一種得到。

如今她揣懷著一顆質樸的初心,用音樂化消俗念,
在舞台上純粹地唱歌──從選手化身到冠軍歌手,就是贏在態度。

4年前李佳薇在大馬的《Astro新秀歌唱比賽》時唱《趁早》即場遭評審之一的包小松狠批:「你的實力還早」,也直言她「高音失控、唱起來又直又硬又亮讓人有聆聽壓力……」

在真人秀選秀比賽中,即使獻出絕美天籟幾分鐘,
但馬上被評審迎面痛擊,這就是殘忍的戲劇味,卻是李佳薇沉潛的磨練。




李佳薇在2008年的《Astro新秀大賽》出局,
但仍有機會打翻身仗,當時她一張素臉,對著鏡頭宣稱會全力以赴,最終還是成為棄將


李佳薇接受《東方日報》的獨家專訪時說,「確有挫敗感,
當時信心崩潰,但很快就過去了,因為當時學得不足,是自己的問題。」

回想起兩場大馬最大型的選秀比賽時,儼然是其人生舞台的「綵排」,「我視每場比賽都是一個學習過程,都是不同的進步空間。」

如今22歲、唸完大學的她,確實沒有趁早成名,也沒上演「
英雄出少年」的傳奇,卻在歷屆來素質最好的《超級星光大道》突圍而出,是否已大器晚成?

但佳薇不覺得現在已一雪前恥,「有時得不到,就是一種得到。」


其實她深知自己並非天才型歌手。即使如今開起嗓子來時氣吞山河,被譽為「鐵肺女王」,但那是蹲馬步式的苦功。 「我學歌很慢,我自認天份沒那麼高,音樂性也不強,就一直練、一直聽,有時可以練一整天。」

那有何訣竅?原來是大馬教育制度下的「死啃與背」的慣技。
佳薇說:「不會那首歌,就一直背,像背方程式那樣地背。」

●學唱就要呆勁


有時成功就需要這種「呆」,一種拚勁。
她宣稱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唱歌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我就練好為止。」

佳薇說:「我相信努力可以『換取』成功。我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但現在很多人學唱歌是一兩年,學的只是基礎功。」

「換取」這詞帶有一種非常科學化的推衍思維方式。
事實上佳薇是一名理科生,畢業自國民大學化學系。她自小是優異生,小三跳級到小五,在小六檢定考試和初中評估考試皆考全A。

在小學六年級時,李佳薇在學校上台獻唱,已顯台風。

學業之餘,她兼顧唱歌:8歲始學唱歌,歌唱生涯已14年,出戰大小不一的歌唱比賽,之前是一些卡拉OK、校園歌唱比賽等。

●為何比賽:看自己能走多遠

到最後李佳薇是帶著冒險精神去探索自己的實力,卻沒立志說「
功名未成誓不還」,「就去試一下,看自己能走有多遠。」

所以在今年1月30日時,全馬一起收看星光七總決賽直播時,
見證已遠走到台灣的李佳薇刷新數項新紀錄:她成為超級星光大道首位大馬籍冠軍,也是首位在最後四輪賽程演唱皆拿滿分30分的選手。

■佳薇:我懷疑自己不會唱歌


如此驕績,卻歷經掙扎。那時李佳薇還未征戰星光大道,
還學著唱歌,歌聲有匠氣,但缺乏穿透的能量打動人心,技窮在感情的渲洩。

「我沮喪、徬徨過,也曾懷疑自己不會唱歌。
到底要怎樣唱歌才能有感染力,怎樣才能有感情?。」

之前她也常鑽牛角尖,就是想不通,也摸不著唱歌的竅門。


李佳薇參加首屆《大馬偶像》時未脫稚氣,全場最年輕,卻發台瘟苦嚐滑鐵盧。不過在總決賽時,她受邀為特別嘉賓獻唱,讓她受寵若驚。

參加首屆《大馬偶像》比賽時,青春恣意的佳薇是全場最年輕的選手,但她無緣躋入24強。

當時她緊張到「發台瘟」,忘詞、忘旋律,
現在回想舞台上呆若木雞的一幕,她直言:「我覺得很懊悔。」

當時她沮喪又歉然地苦苦哀求三名評審再給她一次機會,
但還是被踢出局。

她說,那時她熟悉的歌曲不多,
賽程從每輪的100逐次遞減25人,當中有自選曲,而她在3首指定歌曲環節中「交白卷」,因那時她獲得曲目時已是半夜,練了整晚歌也不成。

後來20歲時,她開始多唱中文流行歌,毅然參加《
Astro新秀歌唱大賽》,在翻身賽也出局。

來到星光七時,佳薇說初期時壓力非常大,覺得沒希望了,
卻在一程程賽事中開竅,從評審老師的意見取經──被壓縮的潛力引爆出來,也矛盾地爆出壓力,特別是後期的踢館賽。

她那時趁短休時飛回大馬,與姐姐有一席對談。姐姐說:「
想當初參加『海選』(星光大道七于新加坡舉行的海外選拔賽)時是否有想過一定要進?沒有。」

■省視內心:就是想唱歌而已

佳薇猛然醍醐灌頂,才發覺自己在比賽中掉失了「初心」。何謂「
初心」?即是最本真、初始的狀態,將一切看為簡約,她省視內心後,「問到最後的答案:我只想唱歌。」

她說,後來她整個人放鬆了,因為已調整心態備戰。
她放下得失心的包袱後,一口氣越過了,一一叩關。放手一搏比拚命需要更大的進退勇氣,當她來到總決賽時,「我已經很開心了。」

■父母就是知音人


李佳薇(後中)化學系畢業後戴上四方帽,全家來一場合家福,她說考大學,其實是為了讓家人心安。


有哪家父母愿意花幾小時聽女兒練歌?

李佳薇遠赴台灣找舞台,但她即使在家,
也視每場獻歌是一場場的表演,聽眾就是其父母,他們都愿坐下來數小時,只聽她唱歌。

當今父母可能忙得來不及問候子女的近況。
然而家長可以撥冗當女兒的知音人,這種鼓舞難以言狀。 李佳薇說,「有時我會奇怪為何自己要堅持下去,不知哪來的力量,其實心底裡就是不想讓爸媽失望。」

父母的付出,是佳薇的心曲。
「以前學歌45分鐘,爸爸接送的時段加上車程的奔波,有時載送離去,屁股都未坐熱又來接我了。他無怨無求。」

當年拜師學歌相當冷門,做家長的要付每月100令吉的學費等,
佳薇說父母是不求回報的。她也有學鋼琴至第六級,那又是另一筆費用。

「但我彈琴還不至于出神入化那種,學琴是讓我增強音樂性,
幫助我唱歌。」

■佳薇:我不敢任性、不想辜負

對于音樂的愛好,佳薇不敢任性去修讀音樂。

「有些人是放下一切。
但我沒想過,也不敢幻想朝音樂發展。我總有一種使命感,要考上大學讓家人安心,不辜負父母的期許。」

後來她決定來台灣參加星光大道,則是無心插柳提前進程。
她去年4月剛考完大學畢業試,等著參加畢業典禮時,她就以交換生身份申請台大的生命科學系,來熟悉台灣環境,以參加第八屆星光大道。

但適逢7月時,新加坡第七屆星光大道舉行海選,
她從500名參賽者中直接晉級,是11人中的其中一人,這造就她提前入住台大,8月杪開始比賽。

她透露,單身赴台大當交換生也耗資不少,
僅是學費就花了父親1萬令吉,在那種內疚感下,她就省吃省用,然而卻感到那種期望是不可辜負的。 後來才知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她說,「最親的人沒給我壓力。
在熬過難關時,其實需有人陪在旁邊,有時我們會有盲點,就產生了壓力。」

■挑戰經典:就是唱出心法

李佳薇用24首歌在星光闖出名堂,大多是高難度,
或音域澎湃的經典名曲,對于這種果敢,她不諱言有些害怕,但她另有心法:「我有我自己的演唱方式,就唱出另一種意境。」

「我知道有人聽到我要唱席琳狄翁、碧昂絲的歌時,就是那種『
你敢敢唱,我就等看好戲』的心態。」

「每首歌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演繹一首歌時不是看有多大的爆發力,不是音有多准,而是把感受唱給大家聽。」

提到碧昂絲這位女歌神原創兼演唱的「Listen」,她說,「
可能我沒有碧昂絲唱得如此豪邁,或是Charice(菲藉天才型少年歌手)翻唱時如此『硬』,但我有自己的唱法。」

每首經典都珠玉在前,但佳薇強調自己的一套,就是加入新元素,「
我就是把自己的內心感受,盡量唱出來。」 她說,「如果你重看我(在星光七)唱第一首歌到最後一首歌,都是有分別的,這當中我學到很多。」

事實上佳薇接觸流行歌曲歌齡並不長。她說,她是自14、15歲時才聽流行歌。那時她唱藝術歌曲時唱到瓶頸了,張照香老師就建議她轉唱流行歌,接觸另一種唱腔。

佳薇最初都是接觸英文流行歌曲,如雲妮休斯頓等,
這或許熏陶她唱英文歌時的那種磅礡唱腔。但她坦承,在大馬的多語環境下,唱起英文歌來有優勢。

■有多少人喜歡你,就有多少人不喜歡你


成為當朝紅人,李佳薇深知網絡遠揚其歌聲的威力,但面對排山倒海的評語時,她謙卑地說:「一定要聽評語,如果沒有point(重點)的,沒關係。」

在一片雜音中,她深信「相對論」,「有多少人喜歡你,
就有多少人不喜歡你。」

她說在Youtube上的網友評語,她都一一細讀,「
但你不可能人人都討好,每個人的頻率不一樣,感覺不到、不來電,也不能勉強。」

佳薇說她有去分辨評語好壞是非,意見是好的必耳提面命聆訓,
但若是沒重點的,也沒有關係。

她說,以前她是不可能得到第一名,如今的一切都是各方面成就,「
沒有家人、沒有評審老師,沒有媒體等在這半年來的協助,少了一方面,都不可能成功,我非常地感恩。」


李佳薇從去年8月搶灘台灣時,是以束馬尾的青春少艾形象現身(左圖),在12月時改以妹妹頭(右圖)的新形象出擊,短短數個月內除了外形蛻變,內在的歌藝也逐漸精進,星味漸顯。



「一片之星」不足憂

儘管不少歌唱選秀賽冠軍在舞台上曇花一現,但李佳薇提及這隱憂時,馬上回應「沒去想」。

歌唱選秀比賽是比舞台,但發片後是比銷量,過往許多冠軍淪為「一片之星」,李佳薇卻說得斬釘截鐵,「成功當歌手已出乎我所料,我不敢去幻想什麼。我會全力以赴,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從連連參賽的選手到歌手,她完全沒有「畢業」的感覺。佳薇坦言,「真正的難關才開始,這是一條陌生的路。」

不過她也深知自己的曲風有些受限,她自嘆,「或許我過於理智,很少感性,所以有些難。」

至於日後發唱片在選曲時,佳薇將一切交託給唱片公司,並沒有任何特別選向,「他們會看到我們的優點和發展性。」

至於是否要當創作歌手,她說有機會會慢慢學習,而且也在嘗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