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後的空氣


大馬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在41年前發生的513事件後,撰寫了《513前後》一書,序言引用了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沒有人是孤 島,每人都是大陸一片」這句經典流傳,卻用得通俗的詩句;該書記敘了513事件的軼事,還有他對513事件的悲痛與心情告白。

然而,513對于現代許多人而言,已成為湮遠的往事,
迄今仍帶著禁忌氣氛,不准再提。當然,這本書也成為絕版。

513一直以來是馬來西亞社會不可磨滅的悲劇,
官方統計是196人死亡,數以百計人受傷,《513前後》一書還刊出多張隆市經過火燒 後殘垣敗瓦、車翻殘骸的相片,只能說是驚心動魄。

經過41年後,到底我們要如何記得513?
現在中學課本對這事件並沒有多著墨,新世代祛除了歷史包袱,卻活在物質文化的狂喜中。

企業家與廣告人阿納斯,再一次選擇登全版廣告呼籲團結,
號召名為「為513重添色彩:多元顏色,一個民族」的運動,來喚醒眾人對 513的醒覺並與詹德拉博士一起推介新書來討論到底我們如何正面看待513事件,而不能再互指矛頭,又或是喚起負面的恐懼感。

但另一邊廂,卻有另一些組織以不同的手法來操弄這宗流血事件。
一名巫統馬江區部主席在登州則號召45個馬來人非政府組織組成「人民覺 醒運動」,明言「人民『崛起』運動」,但其簡稱則帶有恐嚇、掃蕩涵義的馬來字「GERTAK」,聲稱513時會以「馬來人崛起」作主題來總動員一萬人,聲張馬來人利益,一邊廂說不具政治性,一邊說要團結人民,然而卻控訴外人已「政治化」事件。

從馬來權威組織(PERKASA)開始,
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個類似的組織會蜂擁竄起,而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對這些組織的邀請「有求必 應」而捧場出席,更聲稱政府要聆聽馬來團體的聲音。

當中,
從馬來人權威組織主席依不拉欣的個人談話與思維脈絡來看,如果其個人意志代表著其餘馬來人的政治意志,那麼我們的民族團結仍是倒退車,遑論什麼「一個馬來西亞」?

但巫統領袖並沒有真正地與這些馬來人利益組織撇清關係做出切割,
從「寄居論」主角阿末依斯邁在兩年前獲「輕判」,到首相前助理納西爾道出的「華人賣身、印裔行乞」,以及農長諾奧馬在烏雪補選時道出「只有馬來西亞肯收留華人」等的感恩論,這類挑釁性與煽動意味、冒天下大韙的種族主義談話,往往製造出另一種如同真實的情境,然而這種只是政治情境,而非真正的社會情境。

事實上,活在這片國土上,我們懷疑著彼此是否呼吸著不同的空氣,
因為在不同的場域,連活著的一口氣息,都會成為酬賞與懲處的工具,再分成優先特權來分配給大家。

為什麼大家一起在戲院有秩序地看戲,在嘛嘛檔分享著美食用餐,
我們活在彼此之中,呼吸著流動的共通空氣與文化,感知與接納著彼此的生活方式;但一上到政治舞台、閱讀到散發種族意味、瀰漫火藥味的政治新聞時,就形同一首各族演奏起曼妙流轉的多重奏,赫然戛然而止?整個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社會多年來一針一線交織起來的網,怎麼會扯裂成崩散離析?

這些政客的表演試語言,或是政客操縱的利益團體言行舉止,
從1969年後迄今仍是人禍叢生──特別是政治人物中的沙文主義者、仇恨販子,以仇恨來製造對立,只是一種惡性循環。

我不知道是政客是活在孤島中,還是他們將我們孤島化。但是我想起一句流傳多時的名句:「政客如同尿片,換來換去都是為了同一個原因」,然而最終還是弄髒了我們多元種族的社會文化。


(「東方群英會」,東方日報,2010年5月13日)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