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財政預算案是我們最頭痛的時刻,趕截稿時間、擠版面空間,還得有一個可以轉動得快的雙語翻譯神經線,將平生沒有聽過的字眼翻譯成中文,但在初稿時,自己讀來讀去也讀不明白。多少撥款、是百萬還是千萬,甚至是千億時,在霎時間也讓人摸不清,因為那只是一排數字而已。
這些數字背后有什麼意義呢?平常老百姓可能沒有感覺到,老實說,我沒有見過1萬元,所以「千萬對」我來說,這範疇已是太遠了。過億的數字更是陌生了,我還得停頓一下,來想想1億背后拖著多少個0。對于這樣的數字,只能持有相對性的比較,可是你是無法想像是有多龐巨的。
財長的預算案演詞通常會在開端,或是在尾聲時才會宣佈明年度的總開支撥款多少,連加其他的財政赤字,或是預測的經濟成長等。從去年起,我就開始負責將這些開支項目詳列下來,以列為圖表式的新聞呈獻。
我注意到在發展開支(Development Expenditure)與營運開支(Operating Expenditure)是一年比一年增加,最頭痛的是,在兩種開支底下,會有其他更具體的項目。財長的演詞通常會先宣佈總預算撥款的數字,然后才細分成營運與發展開支若干,另加更詳細的項目(如經濟服務、社會服務、薪金、緊急儲備金等)
無論如何,往往這些開支項目加起來時,總和總是有落差,例如上週五時我將營運開支所有項目(固定收費與獎掖、薪金、供應與服務、購置資產、其他開銷)加起來時得到1580億令吉,但是阿都拉明明在同一段落裡宣佈營運開支只有1288億令吉,換言之,額外的292億如何冒出來的?到底哪個數字才正確?
但是,老百姓是不知道的──這些撥款到底是如何運用。
類似的情況在去年時也是有發生,總之就是加起來后,無法吻合開支的撥款項目。
更甚的是,我在上週五因使用英文版本的演詞來計算,發覺連發展開支也出現相同的問題,就是總和與撥算數額是不一樣,后來我對證馬來文版本時,才發覺英文版本的數字,將BILLION(十億)誤植為MILLION(百萬),這已是天淵之別了!
或許,這些只是行政上的錯誤。但這種誤植錯誤是十分粗糙與沒有效益的。如果連一份過千億令吉天文數字的預算案也是如此糊塗、不清不楚地籌謀運用,糊塗的下場是不堪設想。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08年財政預算案其實也蠻容易翻譯整理的,因為這不像過往一般出現許許多多新名堂的獎掖或稅務減免方案等,特別是針對商家等所發放的獎掖優惠。你只看到整份預算案的后半部是社會發展撥款、誰會受惠,整個撥款是直接的、像聖誕老人一樣派糖果給普羅大眾,這種預算案可用上不同脈絡的詞匯來形容,新聞字眼是「親民利民」的,政治字眼是「大選預算案」,但是否是務實與達成目標的預算案,我們找不到字眼來回答。
后來,當天瘋狂地趕了一輪新聞整理后,在晚上九時許,編輯走來說其中一版的相片問題需要更換,因此要找另一則文來填補。我再重審預算案中是否還有遺漏的新聞重點時,發覺全都化成新聞佔版面了,即使沒有放大處理,也歸納在不同的新聞裡整理了。后來,勉強地我再擠出另一則新聞出來填補天窗。
我一邊想,是否是本報闢了太多的版面(近 20版)來報導預算案,還是這份預算案太單薄了?
這時的我有了恍然大悟,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對明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形容詞──單薄。
0 把回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