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聞下的白痴鬧劇

我在採訪巴生港口自由貿易區(PKFZ),寫了3篇系列報導,本來希望可以找執事的交通部長陳廣才來談,以撰寫反應,並作個總結。我向其秘書伸出橄欖枝後但得到的答案是:為什麼你沒有先找部長談?

我說,所以現在我來約訪啊!天啊,我需要事先照會部長后才能動筆寫報導?

答覆是:部長要忙著馬華代表大會(在8月19日舉行),之后有時間,可能可以安排專訪。

當然,在這兩週后不只是我想要約訪找答案,海內外都想聽聽政府怎樣解釋,因為經過《太陽報》與《當今大馬》連篇轟炸式的報導后,首相已叮囑陳廣才成為此課題的代言人,大家就是要一個明確的交代。

~莫名其妙的活動

直至昨天報界接獲的通知,聲稱陳廣才會參觀PKFZ,並發出書面聲明交代始末。所以眾人赴往遠在巴生一端的PKFZ,抵步后才得知答案:陳廣才不會出席,只是發表文告來解釋。

而今天的活動,其實也蠻搞笑。關鍵人物陳廣才缺席,連PKFZ主席馮惠珠也消隱。交通部只安排了陳廣才的新任新聞秘書、海事局高級秘書阿都拉出席。

同時,PKFZ安排新加入的業務發展經理謝觀龍來做一個媒體簡報,簡報完畢后沒有例牌菜的問答環節,傳媒被帶上巴士來參觀PKFZ。

當時很多記者都愣了一旁,怎麼不給提問,就要參觀?怎麼交通部只草草地委派兩名無法權威發言的代表來出席?

后來上了巴士參觀,情況與我上次所見沒差別。我看到巴士上的傳媒已深知「無料可挖」興致淡淡,大家只是期待交通部的文告,看看關著的葫蘆到底賣什麼藥。

折返回辦公樓時,我們又經歷不按例牌的問答環節。在記者會結束后,我們才獲派交通部的五頁紙文告,然后又被催促下樓享用午餐。

而這份文告並非以交通部長陳廣才的銜頭來發佈,卻以交通部的名堂來發。所以,字面意義來說,要負責的不是陳廣才,而是整個交通部。但是否是所有交通部的人員都集體負責,集體回應呢?


~為什麼心虛迴避?

在享用午餐時,部長的新聞秘書已開溜了。我跑去與那位阿都拉先生拿聯絡與問問題,他閃爍其詞,到最后逃之夭夭。旁人對我解釋,部長新聞秘書需要趕往檳城。

后來我被告知,原來昨天交通部已有一個報館媒體匯報會,而文告內容與部長會上一模一樣,而我們完全不受邀,也不知情。我向那新聞秘書查詢,他說這是首相署定下的名單,交通部沒有異議。為什麼是首相署揀選報館來出席交通部的匯報會?交通部是受人擺佈,還是首相署插手交通部事宜?

但更甚的是,為什麼官方要選擇向一部份的媒體交代?為什麼要否決其他人的知情權?

據了解,陳廣才會見媒體高層時,雖然有接受提問,但是內容是被禁刊載的。當然,東方日報沒緣出席,也錯失了更進一步了解事情的機會。我過后再向另一名部長秘書詢問,他說,我已向你們報館的高層交代了。

我納悶,我的高層沒有告訴我什麼啊。我就不知道答案才來問,為什麼我們被拒于門外,而為什麼我又被拒于真相門外?為什麼交代都要選人來進行?

~為什麼含糊其詞?

后來,細讀那篇文告時,其實與我之前訪問馮惠珠的大同小異,但只是較細節地列出了一些發展成本的項目。itemised后也不代表是詳細,那只是局部的呈現而已,我真正發覺其內容是含糊其詞,蜻蜓點水地帶過爭議性話題。

文告只告訴人民,多少錢,是花在什麼地方。可是,並沒有告訴你,為何這些建築成本會值這麼多錢,利息、律師費等如何衍算出來?這是否合理,又或者是否有超支?

問題是,只有一家公司,Kuala Dimensi負責承建,而有沒有經過招標?我們也不知道。奇怪的是,這家公司也是發展商,有些「媒人婆包生仔」的意味,那就是說,買地價、發展成本飆高都與這家公司有關,而現在更達到了46億令吉。

我覺得很可疑的是,為什麼一筆天文數字的貸款,竟然沒有貸款詳情還未擬好就貿然放貸了。你借錢給人也要借據,為什麼政府沒有擬好詳情,就花了46億令吉?而這46億令吉絕大部份都是進了該公司的口袋了,因為該公司就是買家,也是發展商。

而這家公司的幕后老闆,統統都是跨越種族的政治人物。

至于這課題中還有一連串的問號,都在這文告中省略掉了。提起的,都不是重點,是重點的,也是前有所聞的。要具體的,也含糊帶過。

~只是自以為是?

我覺得現在的政府高官與部門對News management真的一竅不通,以致可以草草地打發媒體,阻止記者的發問,同時委派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來充撐場面。是心虛迴避,還是自己魯愚就低估別人?

更宏觀的問題是,他們對民主、知情權、透明化、良好治理等的概念,完全是當我們是白痴。
但我相信,課題不會因為如此粗糙的打發而了事。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