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整頓公共交通,請先把脈

今年三月份我自費遠走高飛日本一趟,乘搭日本的新干線跑了日本近4000公里的行程,從東京到長崎走走停停,換乘逾40趟火車。整個行程除了火車,也乘搭電車(長崎與廣島)、渡輪(廣島到宮島),以及巴士(京都)等,而在行色匆匆間,才發覺原來搭公共交通也是一件賞心悅目、逍遙快意之事。

我還記得那天搭巴士出遊京都多座古剎,手中的巴士路線圖如此精美考究──不同號碼的巴士標上各異的顏色作路線,連綴著京都的環狀公路,如同一張繁艷但精緻的織布,而訝異地看著巴士準時到站,只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我在異鄉作客看著是感動,卻是遠思著大馬而感傷──你能想像吉隆坡會出現類似的巴士路線圖嗎?你會看到吉隆坡巴士頻密又准時地抵達在車站前嗎?在大馬,如果我的車子壞了,我寧愿留在家裡也不愿出門。原因是公共交通就是出行的韁鎖。

日本的公共交通在規劃建設、客流輸送能力、運行速度、換乘便利性、服務效率等讓我大開眼界。當然日本的公共交通是世界首屈一指,就形同一個發育成熟的有機體,相對之下,大馬的公共交通體系,猶如一個原始的單元細胞。

首相納吉在上週已二度重訪隆市的富都車站,他說:「親眼看了富都車站,才知道與官員匯報的是天淵之別」。顯然地,富都車站就是首都公共交通體系最具代表的敗筆。納吉本身也一如其他達官貴人如前首相阿都拉、前部長黃家定與沙里爾等,親自乘搭隆市的輕快鐵,但了解民瘼後,又是否能改善公交的問題?而我記得每名新市長上任時,也會以改善交通作諾言,但到最後就無疾而終。

道路網規劃與公共交通佈局其實是一座城市的骨架,然而大馬立國迄今52年,僅是吉隆坡的交通亂象就無法整頓治理,現今的情況與30年前一樣。

過去政府沒有一個集中處理公共交通的機關統籌規劃,以致政出多門。交通部遭分割職能後徒然是有名無實,最後面對交通阻塞及城市公共交通時,只有短期對策沒有長期政策,只有應急的治標而沒有深入地治本,例如哪區塞車就建一條收費大道來解決。

我們聽到的投訴多得很──在早上尖峰時間于旺沙瑪珠搭輕快鐵時,即使來了7趟列車也無法擠上車、從吉隆坡雙塔樓乘搭德士到黃金三角一帶,沒裝哩程表的德士會收費45令吉。

聽得麻木了,再聽聽首相署部長納茲里在接管商用車輛註冊局後,又告訴民眾目前需要採取的行動是設常務委員會、凍結發放德士牌照等,到底我們學習到什麼?

巴生谷公共交通一團糟,因為我們欠缺完善的政策和體制框架,包括土地調整政策欠奉,而無法徹底開發最具高通勤效率的軌道交通。同時,沒有交通基礎,又如何構造一座有機能的城市? 由于沒有綜合性地規劃,交通建設與開發住宅區時出現斷層,又或是雙輸的矛盾,造成一些住宅區因沒有開通道路或軌道交通而成死區,一些住宅區在改造人口暴漲後才來建路收費。

當然,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馬人民需要依私人轎來出行,養育了大馬的國產車,但大大地超出路網與環境的承受能力而造成交通堵塞。

如果公共交通已歸化首相署之下,以「陸路交通委員會」之名一體化管理,現在應是回歸理性與專業,包括以系統分析方法、綜合交通規劃段等來真正地為交通體系進行革命,最應做的是:請進行一項交通調查,詢問人民的出行調查,再建立數據處理。請別再給我們一套套的陳腔濫調了。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