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就不必負責?

南馬一帶發生罕見的大水災,柔佛、森美蘭及馬六甲皆陸續傳來水劫災情,在一片怵目驚心之下,柔佛州務大臣阿都干尼聲稱大水災是「天意」,因為降雨量巨大是異常情況。


政治人物往往會對外聲稱大馬是一塊福地,因為沒有天災,不必面對颶風、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危脅,但是發生水災土崩人禍時,這些領袖就會說是「天意」,或許2年前也是12月發生的海嘯會席捲到大馬時,在沒法解釋下可說是「冥冥中的天意」,但是水災這常態性的現象還是歸咎天意,這是自我安慰,還是自我逃避?以「天意」來辯解,只是被動的回應。


氣象局早在其網站刊登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的季候風氣象預測,其中柔佛和彭亨會經歷2、3場連綿不斷長命雨,其中時而穿插滂沱大雨 ,而每一場大雨都可歷時2、3天,降雨量更可高達800毫米,因此降雨量過多在預料以內,當局怎麼會不知情呢?季候風豪雨時河水氾濫已成為大馬常態,為何這些信息全都丟在一旁,到最后人民躲到屋頂避水災時,才有人說這是「天意」?



老天爺旨意難違,但是總有聽過「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這句老話吧!如果人類沒有盡努力去與大自然拼搏,人類早已滅亡了。



發生閃電水患時,雨量過多只是一個因素,其他成因包括漲潮、河床負荷量等,但是其他宰制因素更包括城市化、集水區消失、排水系統失靈引起,這些不是天意,而是人為的偏差與疏忽。



我相信水利灌溉局和氣象局都在盡著本份記錄著氣象變化,可是施政者是否有認真地對專業公營機構的意見作出合適的應對行動?在執行方面,地方工程局等是否有常去維修、監測排水系統是否在操作?最重要是,在發生水災時,是否有迅速的救災機制投入運作?


如果一句天意就說明一切,我們在規劃城市時,只是抬頭問問蒼天就行了,或許還可以看到經濟特區一片歌舞昇平的海市蜃樓呢!

稻草人的肅貪


三年是滄海桑田的一段歲月,而反貪局卻用三年來錄取一段口供。怡保高庭法官辛甘日前在聽審前州行政議員拿督阿茲曼的貪污案件時,就反問為何反貪局需耗時3年來調查該案件。

而在上週三,加央市議會前主席峇哈魯汀也在4項貪污控狀罪成,遭加央地庭判處入獄4年及罰款40萬5000令吉,當時法官羅斯拉谷更諭令峇哈魯汀馬上服刑,不得暫緩執行,儘管本週一時被告已獲得暫緩令,但這種馬上服刑的雷厲風行手腕相當罕見。

而據主控官說,就因峇哈魯汀的濫權枉法,導致整個市議會被起訴,甚至市議會建築屋被查封,這是具體的貪污皎`后果,然而隱形不見的后果,卻是整個體制腐化見骨,最終人民還是受害者,整個社會負上成本。

這兩宗案件皆有共通點,即涉及地方政府高官;同時也將民間最大的疑問反映出來:為什麼調查反貪案件需要曠日持久,肅貪成果空雷不雨?有關當局表示反貪力度不能從案件審結來反映,但是貪污案件不了了之多的是。

當然,我們無法否認多方面客觀因素限制,包括老掉牙的司法人員不足問題,案件堆積如山,否則我們不會看到多宗高調案件過堂又過堂,甚至無限期石沉大海。這是執法疲弱的具體明證,以致司法無法符合公民期待。

然而,反貪局的工作效率也從阿茲曼案件中,以管窺豹得悉答案。反貪局是否在動態、主動地在查處弊端?還是靜態式地著重于防弊措施、法令宣導?但在民間看來,反貪局的廉政宣導因欠缺行銷概念也交了白卷。

大馬的清廉指數已從2005年的第39下滑至今年第44名,分數僅達10分裡的5分。

明年全國大選逼近甚囂塵上,金錢政治的歪風吹起不足為奇,但以巴生前市議員查卡利亞違法建豪宅風波為例,已叫民間對肅貪、反貪與防貪信心打折。

大馬已立法反貪,監察、司法機關也在位,但若只是稻草人一般豎立著,豐饒的果園田地已被烏鴉吃光了。

官方網站虛應故事

首相署副部長阿都拉曼透露我國共有900多個官方網站,近千個網站裡到底有多少個是讓人民可以馬上寫出網址的網站,恐怕不超過五個。

他還說大馬的資訊通訊應用已達全球第五優秀,但這近千個網站是否真正發揮效益,利惠人民,恐怕還是一個問號。

我們平時在編採作業時需要刊載大量的數據、實情資料,各官方網站必成為我們非去不可的地方,然而很多時候就是空手而歸,一無所獲。

但若是與新加坡或其他先進國家的官方網站相比,就好像豐沛的熱帶雨林對比貧瘠沙漠一樣,以致有時讓我們在上本地官方網站,幾乎會有拋電腦的沖動。

縱觀大馬政府各官方網站,就可知普遍犯上以下的通病。其一是內容蒼白薄弱,乏善可陳,更是流于片面而斷層,資料層面也不多元。更匪夷所思的是還保留著四五年前的資料而完全沒有更新。換言之,網站儼然已廢置到出現「蜘蛛網」。

同時,也不是每個官方網站都設有英文版本,即使是有英文版,也是語法劂~百出,讓外國人摸不著頭腦。

更多時候,官方網站的內容不紮實,在超連結裡沒有多少個網站可以互通到其他相關網站。即使是豐沛多元的資料,也因介面過于複雜、華而不實的炫麗以外,而埋藏在「庭院深深」,如同大海撈針。有時我們想了解一些部門底下的法律條文,也空無一物。

其二就是技術成份低格,即使有形式,也沒有風格,更多是粗製濫造,例如在煙霾嚴重時期要查看空氣污染指數,環境局的網站負荷不了過多的客流量就癱瘓了幾天。奇怪的是,連首相署的網站也設下密碼頁,而無法進入。

至于官方網站其他實用功能如全文檢索、個性化服務、線上辦事等更是欠奉了。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個官方網站是由專業隊伍在認真監測網站作業,或是與時並進更新資料、整合與採集數據,也沒有與受眾者促進互動,即如本報「東方前線」報導,寄了2天的郵件到市議會,紛紛石沉大海,就知道官方網站效率有多高。

一個真正有效率的官方網站,講求最緊密的互動,可用性與實用性是關鍵,但也應講求精簡作業流程。如果這些網站只是務虛地作門面開放而已,大馬如何打造一個真正廣泛應用的通訊資訊工藝國度,或是締造電子作業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