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不是轉型


上週我剛與一名馬來社會中有名望的精英人士聊天時,又談到政府關連公司、新經濟政策的種種。他說,當有人質疑政府關聯公司是否理所當然地保留名額給馬來同胞時,他也希望華人大企業能公平些開放招聘馬來人,而不會對馬來人拒于門外。

我想任何一間大企業都是重績效甚于膚色之上,只要有業績與能力,真正的大老闆是看業績與效率。但我聽到這位平日甚為敬重的知名人士說出這番話時,我是相當地驚訝,也知道無法再爭論下去,因為這是剪不斷理還亂的話題,同時我不禁失望地能對這位精英作出了總結:原來還是逃不過種族主義的心態。

一個馬來人與華人在聊天時若是話題繞到種族與膚色,總會打上死結。但我很好奇為何民族主義還會歷久不衰,而且已根深柢固。

那麼自稱代表馬來族群、捍衛馬來人主權的巫統,更值得關注這政黨對馬來人的思想心態所造成的影響力。只是巫統近日來風波不斷,現在最大的問號是阿都拉的去留。

從「辭職下台」的直接呼籲,被抨為這種失禮的作風「很不馬來人」(巫統宣傳局主任莫哈末泰益所說),到最後各造委婉地砌出了「交棒安排」詞匯時,就知道當各造都力求粉飾字眼,小心奕奕地運用修辭,皆心神意會指著同一件事情──阿都拉你到底幾時下台,但經過美化漂白後的字眼呈獻後,你可以發覺這也是大馬政治化後,語言被操弄至顛峰的最佳例子。

巫統近日來的沖突也造成不少大事癱瘓,包括被貶為「櫥窗裝飾」的人權委員會委員是否續約成軍而沒有下文。納吉也因為黨務困身,又再度擱下是否為快屆滿的委員會續約。

同時,我們還看到不少馬來種族主義的言論陸續抬頭,先從新經濟政策、到養豬場,到最後還有吉蘭丹王儲竟然發出舊論調聲稱非土著得到公民權後就不應再諸多要求時,我們可預料這些過火言論會陸續有來,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巫統黨選前來之際。而我們不能忘記2006年巫統代表大會時,除了希山慕丁囂張地舞馬來劍以外,不少代表上台時口吐令人憤慨的煽動語言,在今年應少不了這種戲碼。

當然,許多人可說這是巫統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或置喙。然而只要巫統黨務繼續惡纏下去、政治雜音凌駕文官專業決策以上;更甚的是,為了修補黨分裂而製造假想敵、用種族牌打造同仇敵愾的手段,也會折損社會的凝聚力。

更甚的是,在巫統勢亂的時候,掌握政府最多資源的巫統領袖,是否為了發配利益換取受惠者的支持與效忠而犧牲專業估量?

工程部長莫哈末再因週三就宣佈讓國內以馬來人為主的F級承包商參與高達價值1000萬令吉的承包項目,與原本A級的承包商競爭,但在1年前這位還當著副部長的他說過,全國高達70%的F級承包商是冬眠者,只有30%才是真正投標工作的承包商,為什麼F級一夕間可直躍A級水平?他們是否有專業能力來應付鉅資高額的工程項目?

事實上,阿都拉昨日對財政部官員致月常集會的演詞時已指說:「讓政治人物去做政治事情」,暗示著文官專業就應安守本份,然而工程部這種舉動,無疑又是政治決定高于政策考量的另一種敗壞例子,更反映出政治力量滲透官僚體制。

每個人都在互指矛頭後,高呼巫統現在不斷地喊著改變,而巫統副主席之一的慕尤丁上週日接受《馬來西亞前鋒報》專訪時,也強調要改變,被推演解讀成領導層也應該更迭,成為本週人人互相呼應的話題。但是焦點又再度轉移了,因為具體方案欠奉。

其實大方向應是巫統體質上的轉型,而非嘴皮上的「改變」,更不是繞著種族、自喊邊緣化的旋律轉圈圈。怎樣是體質上的轉型,就是那種說得要多動聽、有多動聽的「自力更生」等的信心喊話,要真正地落實,而不是一有政治亂象時就犧牲了之前言之鑿鑿的自強承諾。

我只是很奇怪,去年納吉將大馬首位太空人賽慕斯查化送上太空時,馬上就地取材用作「馬來人自強」的象徵性圖騰,而硬砌出「比天高民族」(bangsa Mengangkasa)的字眼,現在這位萬人迷已到處演講了,是否這種膚淺的偶像化伎倆還是挽不回馬來人的信心?

當然,巫統在轉型之餘,最重要是徹底地讓政商脫鉤,切割利害分配的輸送網絡。巫統現在欠缺的是一種實體概念來聚合新一代的馬來人,更失去了一種新的精神內涵和格調,因為沒有新的政治論述,無法真正打造出馬來人的新文化價值──

僅靠一個升空賽慕斯查化就可以重召馬來人?

僅僅是後知後覺地規定所有領袖設立部落格,就可以惹起新生代馬來人的共鳴?

僅是在大馬各處發狂似地起圍起走廊計劃,就能收編鄉區馬來人民的信心?

其實巫統在這場大選後,之前人人秘而不宣的隱憂如脫離時節、閉塞倒退、道德價值觀崩壞等的毛病,統統都浮上了台面。一個無法與時局貼近、無法與新生代共鳴的政黨,除了是阿都拉作為黨魁的失勢,也是政黨功能式微。

如今逼宮動作頻頻出招,納吉是指日可待上位,阿都拉則是掌權進入倒數期,可是你不能保證納吉在上台接棒後也會如出一轍,大打收買人心的皇牌,那也是馬來人最動聽的音樂。

巫統即使在短期內有遽變的權力移交發生,在已結構化的派系與利益分配網絡,加上如此積疴難返的格局,恐怕結局還是同樣收場,而大局仍是處于震盪期中。







這是加長版的《太陽底下》專欄文章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