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寫零售業的新聞,也近十年了。對著數據、成長率等的資料時,我會以較為活潑與生活化的筆觸去寫,讓它活起來。
許多記者對這些經濟數據避而迴之,但殊不知我們的消費行為translate到了這些統計裡──每個人都是statistic的一部份,就像自己的身高體重一樣,那是「你」的化身,顯示著你的健康狀況的指標。
零售業的起伏,其實內裡包含著你當時購買時的心情與情緒,即使當時的購買動作是impulsive、spontaneous的,到最後收編在統計,這些經濟數據,其實也是社會行為的「化身」,特別是馬來西亞社會,人人閒時就愛逛購物廣場,幾乎就是專業的shopper了。所以這些巴仙率、走勢起伏,怎麼會與你不相干?
報導:陳富雄
刊於《東方日報》,9-3-2012
(吉隆坡8日訊)消費者大喊錢不夠用及感受生活壓力?然而大馬零售業業績在去年末季時意外大反彈,而取得11.5%的最高季度成長,反映出消費者即使生活苦哈哈,但仍能手筆闊綽消費,刺激零售業成長。
重溫2010年最後一季時,大馬零售業績跌破眼鏡,只取得8.5%成長,更甚的是業者只虧無賺;然而2011年時年杪時零售業者猶如「天降橫財」,以致去年全年享受到8.1%全年成長,出乎意料。
大馬零售商公會本來只預測10%的成長,不過年終假期、大傾銷、聖誕節等的美好氛圍,讓消費者大掏腰包血拚,零售業者也殺出「血路。」
不過,大馬零售調查行董事經理陳海信指出,其實零售商仍需吸納物價上漲的成本,亦要舉行促銷來催谷銷量,不少零售商只賺薄利。
由於年終大反彈,該調查行非常務實地預測,今年首3月的零售成長會少過10%,因為在年終時大血拚已導致消費者倍感疲憊。
陳海信也說,他預測2012年零售業成長只達6%。
該調查行是受委向大馬零售商公會的會員進行季度市場調查,是大馬零售業的關鍵性指標報告。
回顧去年末季,大馬經濟成長其實只達5.2%,外圍經濟景氣肅殺,但顯然大馬消費者仍處於「溫室」裡而大舉消費,形成經濟「外冷內熱」的局面。
雖然此乃難得零售業成長凌駕經濟成長,儼然反映出民眾購買力仍旺盛,消費意志也高挺,是感受不深,但更勾勒出民眾出手毫不沉重。
去年4季的零售業績成則分別是5.1%、9.1%、7%,第四季則是11.5%,成長線是呈斜「N」型,雖是交錯起伏,但末季成長顯然是大反彈。
若以零售領域區分,相店、運動器材、紀念品等專賣店在去年末季的成長最驚人,而達19.4%。
而時裝服飾方面也達8.2%,可理解是不少消費者趁大傾銷添新裝過新年。
至於「百貨公司兼超市」類,去年末季成長率達10.2%;百貨公司類只達2.2%的成長。
「百貨公司」泛指百盛、美羅、詩家董、羅敏申等百貨公司。而「百貨與超市」是指永旺(前稱「佳世客」)、環球、伊勢丹、國企十合等。
政府派銀彈有提振零售業
(吉隆坡8日訊)大馬零售調查行董事經理陳海信指出,今年會有多方因素弱化消費意愿,不過上半年卻因政府大派現金券與書券,而刺激零售市場。
「120萬公務員今年取得高薪、中小學生的100令吉書券、大學生的200令吉書券都可催谷全國書店的業績。」
他繼指,政府一次性發放500令吉的一個馬來西亞援助金計劃予近400萬戶家庭,對零售業績有提振作用。
不過,陳海信仍認為,大馬消費人一般都很謹慎,通常都會等至大傾銷時才出手消費。
另外,他指稱國內330萬個首要持卡人因國行收緊發卡條件,而只能符合條件方能持多卡,會減少消費人的刷卡額。
他認為,大馬消費人的購買力也會減低,因為原料成本翻漲、運輸費高升,都是負面因素。
0 把回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