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弱不等于護短

在本地大學讀學士時,我記得上畢數學科的微積分學後,一位友族同學A小姐趨近來詢問,她說她不明白課程內容,問我可否教導她。

當時我也爽快地答應,反正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所以我們就捧著課本到圖書館去研究數學。我千迴百轉地解釋後她還是不明白講義,當中涉及一些基礎知識,這也是延伸于中四時的微分學理論,包括「微商」和「求導」等項目,她說沒有印象;她告訴我,她是自大學預科班(Matrikulasi)畢業後來讀學士班,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大學預科班這節骨眼。

當時我就在思索:為什麼會有大學預科班?到底大學預科班裡有多少個A小姐?為什麼我們無法讀大學預科班?

後來我們還是不了了之,她帶著一堆數學疑問離去,我也帶著一臉疑竇走開。

我是在中五後用大學教育文憑資格進入博大唸文憑班(diploma),再擢升到學士班進修;在文憑班開學半年後仍有新同學加入陣容,他們是經過千辛萬苦上訴,放棄中六來拚進來唸文憑班,之後要考取一紙文憑。

他們說,唸中六上本地大學的機會渺茫,而擠進大學文憑班後至少是萬無一失的保障。今年大學收生公佈成績,76%華裔獲得錄取,看起來是聊以自慰,但事實上華裔生多數是以中六成績與大學預科生或基礎課程畢業生一起申請進入大學,每個族群的大學門檻截然相異,但也欠缺統一的入學考試制,預科班和中六的學術水準也不一致,遴選準則已受質疑,根本就脫離主張平等競爭精神的績效制。

高教局沒有公開各科系的錄取最低標準、學額頂限,而申請資格等一大堆都是表面文章,欠缺透明度已成為教育制度最大的惡瘤,今年始本地大學收生標準將以10%作課外活動來計算,或可成為數字遊戲的花招,會否成為調控統計的隱形之手?

每年大學開學時都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重演,我們無法否認固打制是不存在的,但是,扶弱不等于護短,扶弱也不至于虧待精英吧!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