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制衡變成牽制?

在一連串的政治人物罵戰後,首相署部長拿督斯里納茲里正式否決在擢升法官時先諮詢律師公會,部長的解釋隱藏的訊息是,法官會因律師可對仕途升遷起牽制作用,而會深感掣肘,就會倍感「壓力」。

一向以來我國的司法專員至法官的遴選和擢升過程,總是帶著神秘色彩。

由于委任制上並沒有公開諮詢,以致出現不少爭議性的法官擢升個案,包括1998年審理前副首相安華的法官已平步青雲,甚至「越級」升級,在2003年時已引起莫大爭議。

在2003年律師公會更召開特大,並吁求促請政府及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公開當年7月法官擢升的詳細情節及遴選的准則,並針對該事件與律師公會進行討論,但遭當年主管法律事項的首相署部長萊斯雅汀譏為「政治議程」。

這項特大最終因法定人數不足而流會。如今事隔三年,法官涉嫌貪污黑函與10年前的告密信重新曝光,法官是否清廉與公正審案,依然是縈迴在人民心頭的陰影。

而律師公會新領導層重新呼喚成立獨立司法委員會的希望,如今也宣告破滅。納茲里「法官會深感壓力」這句論點,其實也是老調重彈,因為在三年前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也口出此言。

玩味的是,納茲里與馬哈迪如今已反目成仇,可是對于此事還是所見略同,彷如法庭中的法官只會俯順于律師,律師更是凌駕獨立與超然的一切,然而這是否也認定所有法官都是滿腹算計與心機,所以在想到升職時會感到「壓力」?

因為法官要對律師負責,而毋須對公義交待。

更玩味的是,律師公會要求擢升法官詳節公諸于世,就是要更透明化與客觀的遴選制度,同時建議的司法委員會成員不僅是律師而已,而包括總檢察署和人民代議士。

多方參與是確保制衡,特別是制衡政治滲透,也確保不會出現偏袒一方,但制衡反而被說成是「牽制」。

兩位已鬧翻的政治領袖說著同樣的話,是反映出政府在確保司法不受干預,還是反映出如今一切只剩下嘴巴和權力?

部長一聲令下後,律師公會無緣參與擢升法官的諮詢事宜,一方面反映出律師公會角色再漸式微,但更甚的是,民眾對于司法獨立的呼聲,又再次被噤音了。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