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林福發:規範是用來挑戰



Point 92因只佔地0.92英畝而取此名,最引人入勝的是樓中央開闢高達6層的空中樓閣,是林福發的精心力作。



報導:陳富雄、蘇正義


2年前,建築師林福發開始身體力行,騎20分鐘的腳車上班,他接受《東方日報》獨家專訪時說,「我喜歡建築物,但不想放停車場進去」。

建築對他而言不只是建築物,而是以人為本,更應演繹出人文尺度,一座建築物的生成更是人際互動的過程;多年來他更強調要打造極品建築,臻於完美之境之餘,他強調:「規範不只是遵守,而且是要去挑戰、晉升到另一個層次。」

建築是文化建設的熏陶結果,而建築師不只是繪圖人,林福發90年代偕德國籍的建築師妻子回馬創辦zlg建築事務所,但那時已在歐洲兼收並蓄,積淀與多位名家建築師共事的深厚經驗。

他年少時已考到馬航欲受訓成飛機師,但他自小他的遐思常隨著畫筆馳騁,他覺得自己應去當建築師,「我的父親甚至問我:你要去畫圖?那是什麼意思?」

後來,20歲時林福發獲一名巫裔教授推薦,赴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深造,2年後以最佳學生之名考獲建築榮譽文憑,相等於「最佳優秀生」,在80年代亞洲裔學生獲獎要屬罕見,皆因他擅於在短時間內畫繪測圖,而驚艷全校。

但在建築業,不能只是靠一枝筆揮灑才情。林福發說,在建築項目中,建築師是領航者,不僅要對業主公平,更要進退顧盼著土木工程師、景觀繪測師等,在人際合作快破局時,則要以迂為直,局中求勝。

「鬧起分歧時,『通情達理』最重要。在生活上,我們都是挑『阻力最小之路』,一如澗水是穿石縫而過。」

他也堅信蓋建築物應取「阻力最小之道」,更反問為何寧願建捷運站而犧牲老店屋?「在半山芭一帶有27家舊店鋪因為捷運計劃而可能被拆毀。若在歐洲,你可能會被判監,因為這已屬刑事罪。」

林福發初回馬時,雖欣見大馬建築發展趕得上時尚,但國土方人文品質與素養讓他深感「文化震盪」。「在其他國家,或許我只需5分鐘就說完我的主張,但在大馬,要5年!」

他坦承,他現在寧可找志同道合的業主來合作,即使是小菜一碟的項目。「如果建築師和業主看彼此不順眼,見面就吵架,那合作建摩天大樓有什麼意思?倒不如和志同道合者,喝杯咖啡討論一個簡單的廚房擴建工程。」

「在生活上,我們需要放下負面批評及摧毀人的話,因為這對激發創意並沒有幫助。建築師在處理工程時,最不希望的就是要被人牽住鼻子走。」



金馬崙BOH茶園遊客中心觀景台贏獎無數,林福發同是建築師的妻子蘇姍娜居功不少。

只為完美紅色 

完美不是苛求,卻是追求。與多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名師合作,特別是扎哈哈迪,啟發了林福發詮釋對完美的追求。「扎哈教會我:要完美,而不要妥協。如果你做不好,索性丟掉、重來。她是一個不能接受『不』作答案的人。」

他說,迄今他也常發生「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情況,有次甚至花了3年才解決,「但如果一樣東西你歷久不斷地去實踐,你就可以畫到你要的線條、形狀與色彩。」

林福發憶述有一次,扎哈讓他與一名來自紐約調色師共事一個月,就為了一項建築項目配出最理想的紅色。「我記得扎哈嘗試混合多種顏色,那時已有過百瓶紅色色料,我們必須挑到對的紅色交給她。」

「當她看不到她要的紅色時,她就不要,叫那調色師重做…那刻我覺得這是最讓人深思的──原來真的有一種完美的紅色,而有人在找著它。」

「但這又有何不可呢?在自己的項目中追求完美的顏色。為何我們不能全都是這樣,對一些東西充滿熱情?完美,或許這不是最好的形容詞。但對事情保持熱情不只是要求完美,而是相信一樣東西,可更臻完美,晉升到另一個層次。」

他相信慢活可出極品,「大英圖書館花了37年收集意見才建得成。但有時人們在一天可建好37間屋子,或是一週內設計37間辦公室。」


何清園時裝批發城的外牆圖形是別具玄機,是林福發的巧思之一。

向國寶及大師取經

林福發當年在建築聯盟學院贏得最佳學生獎時,其課業作全校展覽,嶄露頭角,也帶來一場意外驚喜的電話──他在快回馬前一天夜晚,接到英國國寶級建築師霍朗明的面試招聘電話。

霍朗明迄今的建築作品俯瞰當代、睥睨千秋,但他相中這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小子。無奈林福發機票已定,無法依時面試,「當時他建議了一個面試時間,但那時我仍會在大馬,後來約定面試時間調到一個月後,我再帶了一些在大馬的繪測圖去他辦公室面試,他很高興。」旋即林福發被聘為助理建築師。

林福發有幸與霍朗明共事,甚至曾同享一張繪測檯。他也乘搭過霍朗明的私人專機到法國出差、為他的家裡裝修繪圖等,此等機緣,讓他學習到霍朗明辦事手法、處事與系統化的個性。

「例如辦公室裡的佈局、如何表達意見等,都有他一套。在他的辦公室裡,全都是有條不紊地分工,你不會找不到你要的東西,全都系統化。」

林福發為霍朗明打工第5年,其事務所在法國南部贏得一項建築設計大賽而需派員去坐鎮,但其同事無人願意捨棄現狀跨國當開荒牛,他自動請纓過去,學了法文,更接受歐洲生活文化的熏陶。

經過歐洲的建築思潮洗禮,接觸多位推動建築文化的先驅,90年代他與妻子回國見到吉隆坡雙塔樓趕建中,地盤上50架起重機的景象,讓他意識到國土的建築盛景。

在征詢多人意見,包括建築聯盟學院的時任主席的看法後,他決定回流而在祖國成家立室,也與蘇姍娜共同創辦的zlg建築事務所,如今該辦事處乍看下有圖書館的格局,但非常溫暖,也形同向霍朗明致意。

zlg建築事務所一瞥,一切有條不紊。 

年代人只拜互聯網為師

林福發認為,建築師應通過師徒制來拜師學藝,他更鼓勵對話教學、激發思考,比課室上課更有效。「但現在的年輕人是拜互聯網為師的。」

在大馬、港台多屬於工學院,建築學屬工學院,但在英國,是屬於人文學院和藝術學院;而在167年歷史的建築聯盟學院,是百家爭鳴之地,林福發深受對話學習之益。

「在這學院,思考就是它的品牌。我的導師過去會在凌晨3點把我帶到餐廳去,一頁頁地看我的作品,然後評價。新一代的建築師必須經歷這種討論、對話的模式。」

當時人人訝於他的精緻畫作時鼓勵連連。「我想那時是受到鼓舞,讓我可以畫得很快。你可以批判性,但你不一定要使壞,或是憤怒。」

如今回馬逾20年,他感受到大馬整體體制不對勁,例如大馬社會文明衰落、城市歷史保育工作不足、自斷文脈等。「年輕一代有許多出過國,我們以為他們看過世界,可提高社會整體水準。但有時你會看到一輛路上的黑色賓士丟出一罐可樂瓶子出來。」

「如果你經歷過300年的饑荒,你會更珍惜一棵樹。因為你知道你失去過。德國與日本之前被炸得只剩下灰燼,那時你才會醒起來,你連一棵樹都要保護。」


首都辭舊迎新,但新不如舊

一國之都辭舊迎新,但林福發說,如今吉隆坡的城廂風光新不如舊,在城中城一帶因高樓林立而擁擠逼迫,綠意盡失。

建築師是塑造城市面貌和靈魂的工作者,林福發觀察到,吉隆坡缺少一些人文尺度,反之更應向阿姆斯特丹、柏林等低密度市區生活的城市取經,偏偏大馬傾向於美國、東京等好建高樓的模式。

「但美國及東京的都市生活比大馬的城市素質好。要檢驗或許可量一量人行道的寬度,即可知道一座城市的等級。新加坡的可能有10公尺寬,但大馬若能有1.5公尺寬已不錯。」

他說,布城有12公尺寬的人行道,「但你不能只是開一條條栽了樹木的馬路,就自稱是一座花園城市。」

他認為布城的模式難以為繼,「那裡的辦公樓底層都是大廳,沒有零售店,沒有民眾社交場所,這是設計錯誤。」

「他們應將阿南曼達購物商場『拆』開來,將零售店置入建築物內,布城才能在下班時間後仍能保持活力,否則誰會走在光是辦公樓的寬敞大道上?」

他認為,布城要設林蔭大道難與歐洲國家沾上邊,因為人口條件不足。「法國南部的林蔭大道人口有800萬住戶,在那兒生活、購物,馬尼拉的甚至有1600萬住戶。布城可能連30萬住戶都不到。」


未來建築物更趨「無形」

雖然形隨功能而生,但林福發認為,未來建築物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未來的發展將會突破建築本身的規範,餐廳可以變成書店,機場可以變成餐廳,這都將歸你來決定。」

林福發對「類型學」(typology)深感興趣,更好奇如何突破現有的建築範疇。「若你要建築一間學校,不應阻止它能夠成為餐廳,有更多用途。我很喜歡這種實驗性的方式,也讓整個建築更多樣化。」

他認為,空間的美妙就在於能夠按自己的需求及用途,加以裝飾,糊掉其邊際,就好像衣服可改變顏色與裝飾。

他推測,未來的建築將傾向一種中性空間,讓人們按照需求來連接和裝飾,就如如今的日本銀座及東京一樣,內涵豐富、飽涵生機。

「現代人呆在辦事處的時間更長了,在家也辦公,包括上網等,我想在未來20年內,辦公室會變成住家,住家則會變成辦公樓。」


Point 92 空中樓台內部一窺。
來自馬六甲的林福發,自稱有過「浪漫的童年」,因為自小穿梭住家附近的橡膠園來遊樂,「當時的浪漫在於它讓我對大自然有更大的嚮往。」

這份愛親近大自然的舊時回憶,也化為他最新力作Point 92大樓中,他巧妙地將大樓過剩的樓面去掉來削支,挖空闢成種樹的空中樓台,讓樓宇間的樹影婆娑間添一份綠意,樓民也可透窗互相迎睇。



林福發端出年輕時隨興而作的素描圖,雖是天馬行空,但靈感下的每一筆,彷如流光溢彩。


建築背後的底蘊

文:陳富雄

我起初是受到林福發所設計的建築多設「立面」(facade,即幕牆的一種)所吸引,例如何清園時裝批發城的立面圖形,其實是取自盲文,鑲嵌起建築名字。建築物有外牆來美化裝飾,正如人,也是有面具來掩飾自我。

那麼每幢建築物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底蘊的人物在設計?在訪問中,林福發還分享他年輕時一本本的素描、草稿圖,笑說「我也不知道當年畫什麼。」但細看構圖是塑形寫意,下筆遒勁,畫功繁雜精細。他還以「倒寫」方式寫詩,只有舉書燈照,透過背面才讀到是什麼詩。

後來我們再聊到為何他喜愛用建築「立面」時,他說,「我們就是不讓外人看到一座建築物內有多少樓層,哪扇窗屬於那層樓,包裹起來,我們視之為一體。」

其實建築師與建築物也是一體吧。與他一席對談後,彷如真的走進建築立面內,歷經了一趟建築與人文的知性之旅。







林福發與妻子蘇姍娜齊心打造的建築事務所辦公室,溫馨而別樹一幟,回流大馬發展多年,他強調建築是以人為本。




姓名:林福發(Huat Lim)
年齡:52歲
學歷: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榮譽文憑畢業
專業:zlg建築事務所創辦人
師從:彼得庫克(Peter Cook)、朗赫倫(Ron Herron)等
曾共事大師:英國霍朗明(Norman Foster)爵士、扎哈哈迪(Zaha Hadid)女爵士、拿督楊經文
資歷: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巴特萊特(Bartlett)建築學院執教、之後投身英國、法國建築界工作12年、回馬後創業
在新馬建築項目:
Point 92、Avenue K、K Residence、金馬崙BOH茶園遊客中心、何清園時裝批發城、布城Challenge Park、新加坡國立圖書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