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2011年末季大反彈


寫在前面:

寫零售業的新聞,也近十年了。對著數據、成長率等的資料時,我會以較為活潑與生活化的筆觸去寫,讓它活起來。

許多記者對這些經濟數據避而迴之,但殊不知我們的消費行為translate到了這些統計裡──每個人都是statistic的一部份,就像自己的身高體重一樣,那是「你」的化身,顯示著你的健康狀況的指標。

零售業的起伏,其實內裡包含著你當時購買時的心情與情緒,即使當時的購買動作是impulsive、spontaneous的,到最後收編在統計,這些經濟數據,其實也是社會行為的「化身」,特別是馬來西亞社會,人人閒時就愛逛購物廣場,幾乎就是專業的shopper了。所以這些巴仙率、走勢起伏,怎麼會與你不相干?




報導:陳富雄

刊於《東方日報》,9-3-2012

(吉隆坡8日訊)消費者大喊錢不夠用及感受生活壓力?然而大馬零售業業績在去年末季時意外大反彈,而取得11.5%的最高季度成長,反映出消費者即使生活苦哈哈,但仍能手筆闊綽消費,刺激零售業成長。

重溫2010年最後一季時,大馬零售業績跌破眼鏡,只取得8.5%成長,更甚的是業者只虧無賺;然而2011年時年杪時零售業者猶如「天降橫財」,以致去年全年享受到8.1%全年成長,出乎意料。

大馬零售商公會本來只預測10%的成長,不過年終假期、大傾銷、聖誕節等的美好氛圍,讓消費者大掏腰包血拚,零售業者也殺出「血路。」

不過,大馬零售調查行董事經理陳海信指出,其實零售商仍需吸納物價上漲的成本,亦要舉行促銷來催谷銷量,不少零售商只賺薄利。

由於年終大反彈,該調查行非常務實地預測,今年首3月的零售成長會少過10%,因為在年終時大血拚已導致消費者倍感疲憊。

陳海信也說,他預測2012年零售業成長只達6%。

該調查行是受委向大馬零售商公會的會員進行季度市場調查,是大馬零售業的關鍵性指標報告。

回顧去年末季,大馬經濟成長其實只達5.2%,外圍經濟景氣肅殺,但顯然大馬消費者仍處於「溫室」裡而大舉消費,形成經濟「外冷內熱」的局面。

雖然此乃難得零售業成長凌駕經濟成長,儼然反映出民眾購買力仍旺盛,消費意志也高挺,是感受不深,但更勾勒出民眾出手毫不沉重。

去年4季的零售業績成則分別是5.1%、9.1%、7%,第四季則是11.5%,成長線是呈斜「N」型,雖是交錯起伏,但末季成長顯然是大反彈。

若以零售領域區分,相店、運動器材、紀念品等專賣店在去年末季的成長最驚人,而達19.4%。

而時裝服飾方面也達8.2%,可理解是不少消費者趁大傾銷添新裝過新年。

至於「百貨公司兼超市」類,去年末季成長率達10.2%;百貨公司類只達2.2%的成長。

「百貨公司」泛指百盛、美羅、詩家董、羅敏申等百貨公司。而「百貨與超市」是指永旺(前稱「佳世客」)、環球、伊勢丹、國企十合等。


政府派銀彈有提振零售業


(吉隆坡8日訊)大馬零售調查行董事經理陳海信指出,今年會有多方因素弱化消費意愿,不過上半年卻因政府大派現金券與書券,而刺激零售市場。

「120萬公務員今年取得高薪、中小學生的100令吉書券、大學生的200令吉書券都可催谷全國書店的業績。」

他繼指,政府一次性發放500令吉的一個馬來西亞援助金計劃予近400萬戶家庭,對零售業績有提振作用。

不過,陳海信仍認為,大馬消費人一般都很謹慎,通常都會等至大傾銷時才出手消費。

另外,他指稱國內330萬個首要持卡人因國行收緊發卡條件,而只能符合條件方能持多卡,會減少消費人的刷卡額。

他認為,大馬消費人的購買力也會減低,因為原料成本翻漲、運輸費高升,都是負面因素。



法律界未必都有人權觀


寫在前面:

人權是法律的人道主義基礎,也是攸關立法與執法時最起碼的人道主義標準和要求;我們素來知道大馬執法機關一般將人權放在什麼地位(看看無合法證件外勞、小龍女等被取締時的遭遇),現在人權委員會更提及司法與法律界對人權一知半解,那麼當發生侵權事件時,我們的人權如何通過法律保障來行之有效?








專訪:陳富雄、高碧蔚
《東方日報》頭條新聞,刊於2012年3月8日,


(吉隆坡7日訊)法律與人權是兩回事,人權委員會主席丹斯里哈斯米發覺,即使熟讀法律的法官和律師,也未必對人權有所認識。

他表示,自2010年接掌人權委員會後發現,法官和律師雖掌握法律知識,但未必了解人權。

「我以為法官會可掌握人權,但其實不盡然,法律是法律,他們是詮釋法律,但不是詮釋人權,我們必須讓他們從人權的觀點出發。」

他強調,這也是為什麼該委員會將舉辦活動,提升法律界的人權意識。「律師公會等有處理人權的專案小組,人權意識較高,但其他就沒甚了解了。」

這位在2010年接任人權委員會的前外交高官,在接受《東方日報》獨家專訪時,提及大馬社會的人權意識水平的高低難以衡量時,分享他遊走海內外,觀察後的心得。

●開拓執法單位的人權醒覺
他說,人權委員會也舉辦活動,讓執法人員如警方和移民局官員參與,讓他們了解,在執行任務時,也必須顧及觸犯法律者的人權。

「一些政府官員可能過於激進,不知道這些舉動其實侵犯人權,所以這是我們的責任去提醒他們,一些人可能不高興,但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他補充,人民的人權意識也必須從小教育,而該委員會目前積極與教育部合作,並挑出國內16所學校,於課外活動課程中納入人權教育。

哈斯米透露,在菲律賓共設有16所「人權中心」,但在大馬一所也沒有,而人權中心主要是投入人權研究、教學。

他繼指,大馬的大學有人權科目,但只是副修科,並不是主修;他希望可催生專研人權的碩士班。

●多方誤以為人權為西方國家產物
哈斯米坦言,該委員會面對的挑戰之一,是如何讓人權認知低落、素養薄落的國人開始掌握人權的知識,因不少人對人權有認知偏差,例如宣稱人權是西方國家推動的議程,更反問「西方有時持雙重標準,我們何必隨從?」

他呼籲,媒體應該協助該委員會推崇人權意識,因現今的國內媒體,尤其主流媒體,並未積極推廣。

人權進程緩慢:後院問題勿遺忘

(吉隆坡7日訊)人權委員會主席丹斯里哈斯米提醒政府,如今大馬積極朝向先進國,但必須注意「家里後院」發生的種種問題,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權益。

他說,政府在實施政策上,或許表現優異,但在人權課題上卻進度緩慢,其中聯合國有關人權的9項公約中,大馬僅有條件地簽署3項,即《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兒童權利公約》(CRC)和《殘疾人權利公約》(CRPD)。

另外6項大馬還未簽署的公約,即《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消除種族歧視公約》(ICERD)、《國際難民公約》、《移民勞工公約》(MWC)、《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和《禁止奴隸公約》。

他說,過去總檢察署常說若要簽署這些公約,但須確保大馬法律能符合條件。「但這些已掛在嘴邊20年了,我們還是如此。」

他指出,該委員會將繼續推動政府簽署《禁止酷刑公約》(CAT),但亦有難處,「在公約下打鞭也是酷刑,但我們的文化允許在學校打鞭,在監獄也有鞭刑。」

●同志課題:宜緩不宜急
對於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備受歧視的問題,哈斯米坦言此乃敏感課題,人權委會「知道」問題存在,並強調性少數的人權問題無疑須捍衛,但這類訴求只能逐步爭取,不能過於激進。

「非政府團體期望我們做得更多,但一些組織卻不那麼認為,所以我們要平衡,不能太激進,而相比一些保守國家,至少我們一直都在關注他們的權益。」

他強調,不管是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者的人權都不應被侵犯。



火力全開查原住民土地:人權委會:燃眉之急!

(吉隆坡7日訊)大馬人權委員會主席丹斯里哈斯米說,去年開始成立全國聽證會,著手深入探討全國原住民的土地權益問題,全因「燃眉之急」,因一再耽擱原住民就會失去土地。

他說,各委員在討論各大重點議程時,曾提出婦女、孩童或樂齡人士的權益問題,但一名委員則提出鏘鏘有力的理由,成功說服委員會先關注原住民課題。

「他說,再不探討原住民土地侵權問題,就沒有土地可捍衛了啊!」

這是人權委員會首個設立的全國聽證會,預計今年6月將能完成調查報告。

除了土地侵權問題外,原住民教育、女性、貧窮等問題都應該受到關注,但委員會目前只能先關注土地權問題。

●原住民問題比想像中嚴重
他說,自人權委員會成立以來,不間斷接獲有關原住民土地侵權的投報,而在著手處理後才發現,問題比想像中嚴重多了。

人權委員會的出現,對原住民而言猶如久旱遇甘露,但無奈的是,該委員會基於權限問題,並不能為他們解決問題,只能聆聽他們的投訴,整理報告給予建議。

此個全國聽證會上,委員會除了全國走透透,同時也安排政府和相關的私人企業代表出面回應,但他也希望各界勿將此事政治化。

●報告將有中、短、長方案
哈斯米指出,委員會一旦報告內,將涵蓋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可行性解決方案,讓政府階段性處理此個問題。

哈斯米也希望,在任期屆滿後,接下來受委的委員會成員能繼續積極跟進此個課題。

另一方面,國家人權保障機構國際協調委員會(ICC)將於2015年重新評定大馬人權委員會的地位,他表示委員會已配合明年的普遍定期審查(UPR)呈交中期報告,而據聞政府也已開始準備此個中期報告。

他認為,人權委員會地位被降級,首當其衝將是政府在處理人權問題上的做法,將受到國際議論。



後語:

第一次訪問哈斯米,漫長地談三小時,然而只能從中淬煉出精華,許多內容被逼割愛。

思想敏捷的哈斯米說話速度之快,是滔滔不絕的,在訪問近三小時內他提及的術語、各項公約等名堂,稍有恍神,馬上跟不上步伐。要重新謄錄後,是折騰人的過 程,之後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整理成文更需要琢磨。但對於一般讀者、或是沒甚採訪經驗者而言,是無法了解背後的製作與生成過程之苦澀。然而,每次耗時訪談 最後割愛許多精彩內容,更有時會因「無法提早交稿」而被苛責。對讀者,只能有歉意;對責罵者,只能苦笑,更想呼籲:請來換位思考,體諒他人。



有勞同事碧蔚合力報導,勞苦功高地謄錄出對談內容。:)

馮啟德:說出來不是要改變你

門沒打開而沒出路,往往有另一扇窗打開視野,馮啟德如今快樂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希望各方能平和地打開心窗來對話。




刊於《東方日報》,「一號人物」專訪
2012年3月1日

或許平時是站在邊緣,但提到平權時,馮啟德第一個站在前線。然而他在去年11月召集「性自主」活動時,卻鬧翻天。

起緣於一個「性」(Sexuality)字,即使之前連辦三年平安無事,只是辦講座、研討會等的活動,但去年11月經馬來報炒作成「性濫交」派對等的傷風化、腐蝕人心莫須有罪名,千夫所指下警方下令腰斬,復辦無期。

馮啟德還因此收到死亡恐嚇,打著這場「文化戰」時,這位平權社運份子的聲音仍犁不平,他接受《東方日報》的專訪時強調發聲的權利,「說出來不是要改變你的立場」,更堅信:「凡遇不義仍沉默,這不是姑息惡行嗎?」


馮啟德未「轉化」成社運份子前,曾隱藏同性戀者身份而「入櫃」12年;他曾自責而向教會尋求救贖;但從屬靈生活跨到社會實踐,這跨越是一點一滴累積,特別是接觸藝術後,開始反省自己。

「如果我默不作聲,你就會包容我,就等於強姦犯對受害者說,我們干得好好的,為什麼你要喊叫?」

「歧視他人者永遠不自知,視為尋常事,這是為何我們要告訴他們,但當我們說出口時,人們覺得被冒犯。」

倡行平權而再闢戰場,要用心底話,在人的語言與心靈上週旋,馮啟德認為,「這是一場文化戰爭,這也是想像力的抗爭。」

他認為人們抓著恐懼感不放,但恐懼是非理性的,「當你給他們實情、數據時,也趕不走這種恐懼。所以有時你需要從內心、打動情感的話,用心底話來對話。」

「性自主」活動本是邀請淨選盟2.0主席拿督安美嘉等作推介人,後來安美嘉也受池魚之殃而被討伐。馮啟德說,其實他們要辦該活動,是要找發聲平台。

●無法高談闊論的「性」

他說,性少數被欺壓事件層出不窮,例如中性人被毆打、常被宗教局檢舉罰款亦無力償還;「發生很多事情,但人們不知道,還說:『我們已很包容』了,所以請給我們機會告訴你發生什麼事。」

馮啟德認為當今社會仍欠缺一套語言,以成熟的姿態談論「性」(Sexuality)。「第一,主要論述仍由政客主宰,而媒體也受他們控制。第二,語言本身這載體,仍無法處理它。『性』(Sexuality)翻不成馬來文或中文。Sexuality不完全是Sex(性),那是有關主體、自主權。」

他認為一個國度,一個人應有權力決定自己的未來,「這才叫獨立,國家獨立,人民也應自主。」

●人權不是比人數,多數也會變少數
但倡行平權者不是希望享有特權,馮啟德認為,平權是希望獲得相同的權利及認同。「人權不是數字遊戲,不是關於誰的人數比較多,更不是眾與寡之分。我們關注的是『一』──你可以給一個人很多權力,但你要確保每一個人都享有同樣的權力。」

不少人仍以「多數」者自居,「小數服從多數」下往往以眾欺寡, 但馮啟德提醒,「當你說『我是多數者,我應享有更多權利』時,你也威脅著自己,因為有朝一日,當你淪為少數者時,你一句話也不能說。」

即使有些人,不敢站出來支持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的權益,但他仍然鼓勵其他人透過淨選盟遊行等社會運動,繼續推進大馬民主發展。「最終我們可以看看彼此,然後感謝彼此在這項民主發展路上的貢獻。」

結婚育兒不是為了排遣寂寞

馮啟德剛從英國倫敦回來,應大馬留英生之邀而給演講;他發覺當地有頂尖的大馬學生不願回國,就是因為本身是同性戀。

有者還對家人訛稱仍單身、或不再是同性戀,「他們在英國享受到自由,但在英國有許多法律可保護你,可是在你心深處、你的家庭、你的伴侶關係,法律是保護不到的。」

他不解為何一些家庭會向同性戀的子女棒打鴛鴦:「是什麼樣的家庭會要求子女孤獨一人,而不是與一個讓他們開心的人相偕同伍?這是多麼地瘋狂?他們寧願孩子孤獨、傷心。」

「當你的家人都不在時,讓你開心的,就是你新組織起來的家庭,一起執子之手,但你不准快樂地度過。」

當年馮啟德對其母親「出櫃」時,過程漫長迂迴。第二次攤牌時,其母問他為何仍無法「矯正」過來,他反問母親:「你還要我嘗試多久?我花了12年的時間嘗試去糾正自己、沒法去愛任何人。」

其母接著說:「但你應該結婚,這樣你年老時才不會孤單…」但馮啟德反問:「你結婚、你有孩子了,但你不感到寂寞嗎?」

「她不懂得回答我的問題,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感到寂寞。不管我們有多少的伴侶,心中總有一部分的寂寞,別人觸碰不到,只是我們不敢說出來。」

「我對我媽說:『我知道你是寂寞的,而你也知道婚姻改變不了這狀況。要讓另一個人來幫你排遣寂寞是不公平的,因為怎樣處理寂寞,是自己的責任。』」

「學習自立,經歷過寂寞,讓我了解到我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即使寂寞也可以娛樂自己、過得很好、不需要害怕寂寞。關鍵不是不會感到寂寞,而是不怕寂寞。」

他最後向母親告白:「若你選擇拒絕我,我就不會再回來了。讓我回到選擇拒絕我的家人那裡,其實沒什麼意義。」

「如果我所愛的兩個人處在不同的世界,這就好像把我的心給活生生地撕開一樣。我要讓我的世界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希望你能夠見見我的伴侶。」

性是政治工具:不去管理,國家為你管理

馮啟德認為,在人生中有時慾望薰心,許多人卻不明白自己的軀體,進而恐懼性、慾望,「他們極盡一切去處理,還去聆聽他人意見、或交由法律。但人們不清楚自己的慾望時,就易被人剝削。」

他說,法國哲學家傅科說過性是一種政治工具。「但性是你核心的一部份,藉著性與另一個人產生聯繫,如果性交給體制去掌控,他們會讓你感到孤單,因為他們區隔你。」

「國家機關會說,『你的慾望很污穢,你需要被管理,那我們會為你管理。』」

過去歷代許多暴政都使用性相關的法律來打敗異己,證明性與政治是相棲相連的,「從羅馬古時代到德國納粹期間,都使用性相關法律,因為你不需去證明它,你只需說出來。」

「每項訴求都伴隨著責任;你要自由,你就要負責;但許多大馬人不願負責,性也一樣;當我們談到性慾望時,那也是有責任的。」

我們不是孤軍作戰

馮啟德曾經安份守己,捂著耳朵過活,但有一次他聽見已故的社運份子冬妮卡欣提起一些遭警方羈留而死亡的印裔少年真人真事時,他開始捫心自問:「這麼多年來我是怎樣捂著耳朵去聽這些故事?我是怎樣在這國家生活?」

「我覺悟到如果我繼續不作聲,其實我是姑息著這些人以我之名,以『保護』的名目來作惡。但我不需要這種保護──這種剝奪無辜者權益與性命的保護。」

那麼就議政、關心社會吧!可是馮啟德發覺對人談起政治時,許多人會如此反應:「我不愛談政治」、「政治與我無關」、「我不理政治」等。但他堅稱:「你不愛理政治,就是政客所要的。所以現在我們都是從政治家檯底下撿麵包屑。」

或許不少人是因為無助,而選擇置身事外?馮啟德說,「所以我們常說,你不是一個人孤軍作戰,我們一起去做。這不是指捍衛同志權利而已,而是一起捍衛其他人權益。」

「說到底,我們都是同囚一室、拴在一起的。」

然而他發覺到,許多大馬人未認清自己有權利,「但那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權利,不論國家是否認可我們的權利,我們應自己去認可。」

說出來不是要改變你
馮啟德在接觸戲劇等藝術界後,眼界大開,心眼也打開了,並直言「藝術界人士比宗教界人士更開明。」

他在中學時獲得東盟獎學金到新加坡最頂尖的中學求學至18歲,期間當了基督徒而遭反西化的父親反對。他曾經在教會積極「改造」自己的性取向,但徒勞無功。

馮啟德當時曾為教會劇團寫劇本,鑽研聖經故事,按圖索驥讀回當時的歷史故事,發覺主流教會將許多相關政治的環節給切割出來,剩下的基督精神都是符合主流、中產的。他向教會領導人抗議,得到回應是「你簡化故事就行,一般人不明白的」。

這些年來他分別三次向父母出櫃坦承同性戀者身份,如今是完全「出櫃」,但強調自己將性取向宣之於口,不是要改變聽者的立場。

「我只是說明我的看法,我是同志我ok。我有權這樣過活也沒什麼錯。人們可以唱反調,沒問題,但當我與你唱反調,你卻說你要殺了我、奪走我的權益,那我無法尊重這一點。」

儘管豁了出去,「但如果說沒有社會壓力是騙人的,特別是你接到死亡恐嚇──你走在街上時看到自己的同胞,恍然感到有個不認識你的人要殺害你,你的信念就改了。」

如今馮啟德辭去了藝廊總監的職位,全身投入自由撰稿人身份,也積極搞藝術活動,包括本月在靈市一家廣場發起、別有意趣的「我是一枝鉛筆」說故事嘉年華,為家長與教師而設的工作坊,包括為孩子讀故事等。

「小學時我們常被要求寫一些作文題目,包括『我是一枝鉛筆』、『我的志願』等,這活動就是要探討這些作文題目背後的意涵──包括灌輸了建制要打造我們的模式,這些志願等都需符合主流思想的。」







採訪手記:理念型的想像

性議題與性運動向來是大馬社會最少、也沒甚勇氣碰觸的一塊,即使挑起來時都是污穢、歧視性的,而性自主活動在去年遭「高壓暴力」的手法開刀被貶為「社會公害」等,就是明證。

此次訪問,我是想以平實心態去聆聽一位挺身而出的藝術工作者兼社運份子,其論述的底蘊、複合的經歷和深刻的思索是由何而來──他到底怎樣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但我還是問:是否有人告訴過你是理想主義者?你的烏托邦沒達成時是否曾沮喪過?

他說,「一個人的快樂不是靠環境來催生,如果你要依靠外人來打造自己的烏托邦,你永遠都不會快樂。重點是你的想像,想像你要處於的所在,一邊想像時你就走著去了。」

當時我想起披頭四的那首名曲──「想像」中那句經典歌詞:「你可以說我是發夢,但我不是唯一作夢的人。」但我這篇訪談,可為讀者勾勒出一幅理念型的想像。



人物誌:
●姓名:馮啟德(38歲)
●家鄉:馬六甲
●學歷:新加坡萊佛士初級學院畢業、萊佛士書院及林國榮創意科技大學(平面設計文憑)
●身份:性自主嘉年華召集人、藝術顧問、自由撰稿人
●資歷:Annexe藝廊藝術活動總監(2007年-2011年)、Kakiseni.com編輯(2003年-2006年)、Octopus.com.my作者(2000年-2001年)
●性自主嘉年華獲律師公會、聯合國、國際特赦組織等海內外組織贊助及合作。馮啟德也負起宣傳、募款及身兼協調員角色。
●經歷:
─2009年2月25日,其談話「請別過濾描述我是誰的字」,成為《時代》雜誌新聞網站的當日金句,全球皆讀
─2008年受美國大使館及肯尼迪中心邀請參與在紐約及華盛頓的展覽。過後受邀到日本參與名為《創意城市的潛力》交換展覽。
─2011年11月受邀到墨爾本,擔任世界文化藝術高峰會講員。
─2012年1月受英國及愛爾蘭大馬學生理事會邀請到英國向大馬留學生演講
─曾受邀到性別權利及社會藝術進行演講
─曾負責為國際特赦組織、伊斯蘭姐妹組織、獨立新聞中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的舉辦活動如展覽、人權慶典、電影放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