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車站感覺

京都,是「三步一寺廟,七步一神社」。然而,我在京都的出發點,卻是在一座的時髦的車站內。當然,這是旅人的出發點。



第一次遇上京都JR車站,是從奈良出發抵達,見識到這座雄偉的車站時,已是入夜時分。逛了一整天的古都奈良再去到京都,我整個人已是饑腸轆轆──要找吃的來慰籍自己的腸胃,也要找對方向去京都車站搭巴士寄宿青年旅館。



但是,在京都車站裡的洶湧人潮,那種隨波逐流的迷失感又萌生起來。特別是,我怎樣去找到巴士車站?



那時開始,我就服膺于京都車站的「偉大」。我先去客戶服務中心去找一張地圖,雞同鴨講地與一位中年服務員問清了情況,還好他還可聆聽英語,但我們僅以30%的理解程度來溝通。到最後他拿了一張日文的車站地圖給我,還用MARKER筆劃上了如何步行到巴士車站的路線圖。

然而,我還是迷路。特別是四處與我擦身而過人群,那種茫然後襲上來時,我覺得被淹沒在這迷宮裡。

從這一點去到另一面,可以用「長途跋涉」來形容,要穿越一個中央大堂,再轉折,上一層樓,然後又穿越另一個大堂,才到戶外的巴士站了,那是另一個方向的目的地──怎麼有這樣大的車站?

我終于找到了巴士車站後,原來是在京都塔酒店前一片偌大的露天場地。放下了心,然後我就去醫肚子了。拖著笨重的行李,我已倦怠得不想重回京都車站去找館子吃。

所以我奔到了對岸,找到一間麥當勞解決晚餐,那是我第一回在日本吃到麥當勞,更發覺那兒的麥當勞另有乾坤(這下文待解)。

然後,就花了一小時搭巴士來到京都青年旅館。



京都車站是京都的出發點,我在翌天就開始逛京都,直至要離開京都趕往神戶前,再重返京都車站。那時,我才真正地走入了京都車站的腹地。



有人說,京都是屬于木質的,散發著霉味,但那意味著生命還在延續,可是仰望京都車站時,是另一種禮讚。

那時陽光普照,歷經了京都多座幽深肅穆的古剎,在整座古都都是古拙素雅之意,京都車站卻是以摩登先進的鋼鐵設備鶴立雞群。當然這是帶著一種格格不入的姿勢。

然而在夢囈感傷著京都那股千年風韻時,京都車站的趕超氣派,卻是另一種輪迴的感悟。特別是車站大樓玻璃牆映照著的藍天,鑲嵌著這坐古都生生不息的氣息。





我在夜晚時沒有發覺這座玻璃鏡牆是如此明徹,但白天時看到如此湛藍的天空印拓在整座大樓的玻璃牆時,白云也走過了車站,彷如有另一股生命力。


京都車站的建築外立面大多採用了玻璃牆面,配以透明、銀、灰、白的素色調。其實,大片的玻璃牆面對著傳統的京都街道,映射於其上的是京都浮雲的天空。這是京都車站的設計者原廣司的主意──這是「京都天空的設計」。




其實在之前已閱讀過京都車站,然而真正觸目所及時,卻是另一番非凡的感受,因為你感受不到它是一個車站。


特別是步入車站的大堂,可以感受到一種氣派,橫向狹長的大廳是以蜂窩般的鐵骨鋼管漫天覆蓋著,讓你看到京都的天空。陽光碎碎地灑落下來,曲面的金屬網架和玻璃雖然給人的感覺是硬繃繃,漫溢著科技的氣質,而那種幾何圖形在不同的角度下組成視覺上的迷眩感。


整個大廳是以自然的採光,有些溫熱,但是高溫之下還是覺得很廣大。由于要抬頭環視,在霎那間只是覺得非常地渺小。






京都車站除了擁有繁多的火車軌線與月台外,但包含了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館、旅館、地區政府辦事處以及一座大型立體停車庫。一座別離聚散的驛站,卻像一座功能繁複的有機體──其實來到這裡的訪客未必是乘客。



以前的日本人都會使用包袱布包裹東西遠行。而京都車站的複雜性,提供車站以外的功能,是日本人的那種「包起來」的精神寫照,就是包羅萬象。



(在馬來西亞,我們稱為「一站式」,只是我想到在吉隆坡只有KLCC雙峰塔是內嵌軌道公共交通工具的商場,谷中城需要步行一段距離,至于KL仙特拉車站總匯呢?哈,你會駕車去十五碑塞車一輪後再逛街嗎?)



我對京都車站那些商店沒甚興趣,所以走到去了車站的西側,去瀏覽其建築風格,嘗試聆聽著其建築語言。



據悉整座京都車站有60公尺高,扶搖直上的電扶梯的盡頭,是另有乾坤。





我先在中段的電扶梯停下來,然後四處瞧瞧,看著那片玻璃鏡牆,映在鏡裡的白雲飄零著。


接著再舉步出發,原來電扶梯還有另一截,眼前是白花花的一片,那時可是4時許的晌午呢!陽光的映照讓我幾乎望不到前路,只是一手遮著雙目邁向電扶梯,其實可以乘升降機,但是,捨不得。

所以,我扶搖直上。




電扶梯冉冉上升,越升越高,怎麼這麼長、這麼高啊!其實電扶梯旁還有呈弧形寬台階的樓梯,但我無力拾級而上。環顧眼前的景觀,彷如綿延起伏的疊嶂。

漸漸的,眼界豁然開朗,那種亮與拓展,帶給你一種新鮮的震撼,原來還有這麼大片的空間,懸浮著。我轉身再望望那曲面雨棚,鋼條編製出另一番的縱橫交錯、別有韻緻的幾何圖形狀。


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屋蓋,你看著那線條與弧形,多麼地俐落與剛毅。




曲面雨棚相映在玻璃牆面上,呈現出對稱的兩個形體。除了可見證鋼與玻璃的藝術,這也是物理世界的另一種堂奧。




終于,來到了京都車站的頂樓,回眸,原來是如此高聳的高度了,底下深幽,那是陽光下的陰影。其實深幽處就是適才立足的車站大廳,你才發覺原來這廳的尺度超大,因為其西側是升高的,難怪在最底層佇足大廳時不會覺得有分層的感覺,而不知道另有一個天地。



在乘座電扶梯升高時,其實有一種上祭祖膜拜的莊重感覺,因為不可知,因為你覺得在最頂端時,上天會傳遞給你最充沛的光明。





頂樓,就是天空廣場。原來還有廣場上還有廣場!眼界突然翻覆看到另有乾坤,可真是「無常」的洗禮!那是非常寬敞的空間,四處是以透明的圍牆建設著,視覺上是不設防可以將整個京都盡收眼簾。


我最歡喜的是這個天空廣場有一片扶疏的小花園,那時還有幾個可愛的日本小孩隨著家長在跑動,你如果不知道這是車站,僅看相片會以為這是一座平地花園。但是在懸浮半空看到一絲綠意,你會覺得有一種生機,溫潤著生命。



我走近那透明圍牆瞧,京都車站的四週是城市景觀,沒有看到叫人牽腸的古都幽懷。只是看到先進。不過京都的天際線是相當清朗的。 另一側的圍牆則可以看到京都車站的軌道,看著列列的電車、火車與子彈火車停駐與飛奔,稍縱即逝。




在吉隆坡,我們是否有這樣的免費場所去觀覽整個首都的景觀?有,吉隆坡塔,但你要付費,雙峰塔的半空高橋呢,你要排隊(而我上過第88樓看過吉隆坡的全景,意外地竟然沒有一絲感動)

可是在京都,在一座屬于公眾的車站,就將京都收編起來。


當然,在這圍牆俯視,你又會覺得這是一座牢籠,困鎖著你。只是仰望的話,天空就是底線。




我看到這座介紹整個京都車站的設計圖紀念碑,還好有英文,讀畢才恍然大悟!

原來整座京都車站是以「谷」型來設計,整座箱形的建築物是兩側逐漸升高,這是仿照京都的地理特徵而建,京都就是一個盆地的地理環境。



同時,設計者原廣司認為,今日的京都依然清晰地保留著1200年前平安京時代的城市形態,其歷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城市地理特徵。因此,他的方案意圖是設計成地理上的、作為城市通向「歷史之門」的聚集場所。



而京都這座千年古都坐落在盆地,奈良也在盆地,有人說日本近世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在盆地,所以其實日本人有一種盆地思維,需要環山包圍下才能感到心安。而一座于1997年建峻的京都車站,也以盆地的意象來將整座京都的特徵包容下去,可真了不起。



雖然京都車站在落成後引來不少爭議,不過我覺得這座車站,還是值得詠嘆的雄偉。




後來,轉身就回,再步下電梯重回那大廳,重做一個旅人。不知何時會重返,因為當時下一站,就是去神戶了。只是到現在仍是難忘京都車站。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