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關係》教科本終于出爐,其實如果這本書若在40年前面世,恐怕會是一個笑話,怎麼要浪費2個學分來刻意學習一些實踐性的事情?
──這等于出書教你如何用剪刀,但現在這本教科本成為工具化的需求品,就好像特設的國民服務計劃一樣,潛藏著團結人民的議程。
詳讀這本幾經修改的教科本時,當然會發覺精心雕飾的字裡行間還是斧痕處處。例如用詞謹慎,例如明明是「困境」而寫為「挑戰」,許多要點沒有指涉對象,這是避免敏感課題的顧左右而言他。
當然還有不少名人引述來佐證實情,當中不少是政治領袖的談話,而這些談話是否有學術價值是另一回事,到底這是政治偷渡在學術裡,還是政治凌駕學術?
當然,其中第6章更探討聯邦憲法和種族關係,宗旨是講解聯邦憲法的「傳統成文」,在這章內我們可讀到「巫統『邀請』馬華來合作組成聯盟,展示出種族之間愿意分享政權」帶有施捨潛台詞的句子,但后半段課文都是繞在為甚麼在憲法下馬來人特權是如此地合理。
這些理由包括馬來人在公共服務、教育、工商、月收入的鴻溝,而需享有特權,你表面上說是言之有理,因為該書所援引的一切數據都以1970年為主來詮釋,還不斷使用「華人掌握經濟命脈」的刻板標籤來描述,讓我聯想起凱里的「邊緣化」言論。
但在2007年的今天呢?彼時非此時,37年后的今天友族同胞在各方面的成就還不如人嗎?
今年、明年及未來的大學生在上課時讀到這一段文時,會不會覺得為甚麼年年都是用1970年的景況來過著當下? 一直以來,在學術界及評論界都已有不少呼聲,要求重新檢討新經濟政策下的成效,當然這不等同于要顛覆馬來人特權,可是去年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一本科研報告也被駁回后各方噤聲,沒有輿論,也失去了討論空間。
在這本教科本中我瀏覽到很多與當年中學歷史課本無異的內容要點,例如三大種族如何爭取獨立,其實教科本中大幅解釋甚麼是民族和種族等概念,這些社會學理論與概念,更應該早出現在中學課本。
但不論死讀強背,倒不如晚上去嘛嘛檔坐一回,你才真正了解,種族之間是如何地和諧與疏離。
0 把回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