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新加坡牛車水的「原貌館」參觀時,售票員問我是不是新加坡人,我說「不是」。
她說「如果你是新加坡人,就有折扣一半」。
為甚麼只有本地人才有折扣?
售票員說,「因為很少新加坡人來這裡,所以就要打折來吸引他們。」
當我以遊客的身份去踏進這家鄰國的博物館時,我想起自己也很久沒有去參觀國內的博物館。新加坡人是否與我一樣,不愛去祖國的博物館?
當然,大馬的博物館也沒有特別打折來吸引本地人,也未知是否吸引到外國遊客。
后來我再去新加坡的集郵館參觀時,意外地看到其中一間展覽廳的主題是日據時代的平民生活,以郵票和信件貫穿,圖文、聲音並茂地呈現歷史,我當時獨自一人在瀏覽納罕著,到底大馬是否有類似的展覽?
可是,我們連一個抗日紀念碑設立后,也會招人曲解,更有人聲稱「沒有人比我更懂歷史」。但是歷史並不是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啊!
之后我才查悉新加坡共有22間博物館,包羅萬象地呈現各主題性的歷史,連聖陶沙島的主題公園也展出英殖民時代的歷史面貌。
我想起《東方日報》在去年12月推出一系列的博物院特稿時,卻面對重重困難的資料搜集,我們沒有一個像樣的博物院網站與小冊子介紹,地址與電話也過時落伍,一些博物館更官僚作風而百般阻撓採訪。
除了資訊抱殘守缺,大多數的博物館的內涵也乏善可陳,甚至誤植歷史實情。
或許在今年的旅遊年中,可以一個摩天輪就可以「放眼大馬」吸引遊客,以致國人與遊客趨之若鶩,博物館又有甚麼稀奇呢?可是在摩天輪上只能遠眺遠景,但俯視自己時卻看不到過去。
所以,我得在新加坡的博物館來了解祖輩的生活與上一代的過去,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反差及諷刺呢?
已故敦依斯邁醫生的傳記上週在本地面市,一個本地偉人的軼聞輾轉間由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機構出版,是有些玩味。
其長子道菲上週受訪時說,大馬國家檔案局看似沒興趣保存依斯邁遺留的真跡手記,被詢及為何不交給大馬任何機構來保存,他說,「我不要問。」
所以,寧愿別問,歷史在轉動的時間齒輪中仍週而復始出現,這景況與旋轉的摩天輪是一樣的。當遊客問我們大馬是怎樣獨立建國的,你可以說,「還是去坐摩天輪吧!」
0 把回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