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部即將制定禁用混血兒模特兒的廣告指南,惹起不少反彈聲音,特別是許多當今走紅的混血兒可能在本地飯碗不保。
我們還不知道指南詳情有多限制,不過這項指南若是真的出爐與實施,無疑是公共機構在干預市場,給人的感覺就是闖入他人家處「大掃除」一樣。
新聞部擬出這項減少混血兒出鏡的考量是,讓路給更多本地臉孔來出位。可是,混血兒臉孔在廣告界吃香,當然是因商家在盤算商業考量,廣告界人士說,這是因為混血兒臉孔可在減少種族色彩、膚色差異的同時,也能中和種族特徵,而會獲得各族消費者的青睞,這是一種市場邏輯。
指南會怎樣區分與鑑定混血兒臉孔和大馬人臉孔?是否每個模特兒出鏡者都要出示父母血統或身份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大馬人臉孔?我們也無法否認,不同的基因組合會給一個人帶來較為貌似外國人臉孔的生理特徵,難道這些就得被排斥?
所以,當中肯定是包含灰色地帶,更是帶著主觀成份去落實。這是否為一種歧視性政策,當然值得爭論,肯定的這是區隔化的干預手法。在大馬多元種族的社會,以及日漸頻繁的交通往來與全球化的當兒,人民已普遍泛起國際觀,異族通婚平常不過,未來肯定會有更多混血兒臉孔的人種,如果大馬政府不歡迎這樣的臉孔上鏡,儼然就是反其道而行。
其實,這項指南的背后意義更是值得探討。經歷幾個世紀的殖民生涯,民族意識壓抑幾百年后復興,國家后來爭取獨立自主。
然而,對于殖民地風采,人們的心中仍是帶著一種說不出的情意結,而混血兒的異國臉孔在廣告市場大行其道,除了反映普羅大眾的審美觀,也是呼應著人們這種潛藏的心理情意結。而新聞部一聲令下宣佈多採用本土人特色臉孔的模特兒,除了是要抬起自身民族意識,也暗透出有關當局持有無法言狀的自卑感,以致妄自菲薄不得知。
當然,該指南背后的膚色樣貌區隔化、歧視性意味對于民間不會陌生,因為這也孕育在一些政策思維裡──你要扶持甲,就得犧牲乙,即使損失什麼也在所不計。當然,在堅持著大馬人臉孔時,又是將事情「臉譜化」,一切非黑即白,這也是我們熟悉的大官嘴臉。
0 把回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