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樓的仰息長嘆

全國大選成績教人驚魂未甫,但也快要一個月了。政治局勢高潮迭起的背後,也製造種種議論。然而,這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而不是柴米油鹽的生活主題,如今塵埃未落定,到底我們幾時能找回生活者的主軸?

我每天上班時經過吉隆坡蘇丹阿都沙末大樓(俗稱的大鐘樓)時,就會有很多感觸。畢竟要經過這幢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是看運氣,市民永遠都不知道橫貫在大鐘樓的拉惹拉勿路何時會封路,或是為什麼無端端會封路。

如果再望向這幢橫垮一世紀的鐘樓時,更覺得其命運更重要:到底現在這幢前身是法院的鐘樓,命運如何?

前文物部長萊斯雅丁早前聲稱要將大鐘樓改為小食中心,但這肯定是歷史古物的大災難,後來又聽說要改為文物部辦公樓。

現在部長又換人了,整幢樓的下文不了了之,照常淪為遊客的佈景板,又或是大財閥的租用成為「私家洋房」搞活動。

然而,可能對一般人而言,一幢歷史古物不值一文,文物管理政策也不哂一提,因為大馬人已遭政治局勢「騎劫」。

我們寧愿關心政治,多于注重政策。但難道我們的生活只淪為談論誰倒台誰上位,在黨選改選時怎樣「祭鬼酬神」?

而政治化後的信念與思考習慣像一個黑洞般,將所有的注意力急速地拉墜吸納進去,我們已喪失了品位與智能,對文化歷史的認知萎縮,對爭取權益的行動往往是咆哮一輪後,就一潭死水。

當然,回到我們的首都吉隆坡,我們在這片土地起居、作息,即使選民用選票的力量前所未有地選擇了自己要的代議士,不過我們的市政廳與市長,卻與人民與納稅人不相關──主要是非民選,非票選的市長在過時脫節的法令下,只是以政治委任來立足管治人民。

連吉隆坡市政廳諮詢理事會都因法令受限而不能委任反對黨議員入席,這是對民主社會的一種侮辱,更削薄了吉隆坡選民的選票意義。

首相署部長再益在上任後聲稱要修改過時法令,我只衷心希望他能提一提箝制吉隆坡市民多年以致出現「聯邦直轄區部長」這類虛位的1960年聯邦首都法令、1971年吉隆坡法令及1976年聯邦政府法令;公民社會更要極力爭取恢復地方選舉。

否則即使市長高喊口號一萬次要改造吉隆坡,永遠只是冷氣房裡的閉門之作,完全沒有反映民意。更重要的是,民意決定政策,政策決定生活品質,民眾的權益不能像大鐘樓一樣,閒置成為一座廢墟。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