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以後

有時對歷史過于清楚,是無法難得糊塗的。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舉,總會有一個印記與檔案記錄,只是一般人的記憶盛載不了多少往事,甫掛在唇邊,就隨風而逝。

例如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譏諷首相署部長再益要對1988年司法危機道歉是「雙面人」時,就沒多少人會記得再益20年前是回教徒律師公會的主席身份,所說過的什麼話,而前副首相安華在大選前也被在朝領袖譏為「變色龍」,現在則「行運一條龍」。

不論是什麼政治辭令或修辭,歷史常常是以事件的瞬間來定義,也因為過去資訊不透明化、行動密室化,以致許多歷史軼事都是雜亂無章,甚至顛三倒四,導致社會出現歷史斷層,一片混世。

今日翻昔日的舊帳,明日看今日的腳步,誰也摸不著真正的路數。

事實上我們有更多政壇的「變色龍」,這是適者生存的規律。在20天前的全國大選,也讓我們看到滄海桑田的棋局變色,將軍也成了馬前卒。例如前雪州大臣基爾之前是前呼後擁的貴人事忙,下台後只需搖一個電話,伶仃人不再高不可攀。

檳州首席部長林冠英之前多次只發文告針砭時弊,如今在報端上每天讀著圖文並茂的報導時,咫尺又彷如天涯。

又或者之前多位「大人物」下野後,就通過文告或撰文致函報館口誅筆伐,擔任著反對黨之前的大旗,讓閱聽者恍若隔世,但也期待著下一章戲味十足的續篇。

區區一場政治海嘯,讓傳媒對政治人物的身段變化──仍是當家或已是喪家犬,已不言而喻,這是浮生的婆娑人影,權勢起落的寫照。但當事人是否覺得自己的定位有變?

畢竟掌權後也不能再像過去般只在扶手椅上指手劃腳;相對地曾經居廟堂之高,如今只能處江湖之遠。堂前燕飛入百姓家,刁蠻頑童也披龍袍,更考驗著政治人物行止之間的雍容,進退之間的大度。

只是大馬政治變不出既定的格局,祭種族牌,耍民粹主義,也是政治領袖個人利益得失的盤算。

過度政治化時局,讓我們忘記檢驗真正的民主體質,治理的新思維,還有前瞻智能與理想。

我們只是擔心,這一次所謂的還政予民、選票新力量,是否只是一份偶然的機緣,僥倖的民意展現?

這幾天的政局變化已告訴我們,沒有所謂的「傳統作法」或「權威」「獨霸」,只是身為傳媒,我們是否還要讓自己羈于過去的臣屬文化中,甘做一個乖乖牌?只是為了一張年度的準證,而甘于拐彎抹角來報導政治新聞?刻意不誇大反對黨的新聞?連版位、幅度都諸多設限,主流媒體的編采人員,還可能停留在過去未政權變天時的階段,懷念前塵。

而一般升斗百姓,是否能企盼到人治還原為法治?在天雷勾地火後風雲變色,只希望一切不會變黑。


此文為加長版的《太陽底下》專欄文章

1 把回音: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