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誕生的那一刻

現在大家都在臆測著到底阿都拉政府的內閣到底有何人,是否得以瘦身。歷經逼宮威脅的阿都拉週三時還慢條斯里叫眾人等候幾天,不過新內閣陣容必須在週三前就公佈。

四年前的3月,阿都拉在全國大選後宣佈新內閣名單時,我被派往採訪。當時見證這項新內閣誕生的情況歷歷在目,擠在一大票的記者堆里恭候阿都拉的「駕臨」。等了好久,阿都拉才出場。阿都拉在大勝後的神采飛揚,當時每個人都覺得這份神氣是理所當然的。

然後他架著老花眼鏡,拿出懷中的一份名單出來唸讀,第11屆全國大選後誕生的內閣名單。

這份名單唸著時,他是完全沒有對望在席的記者的,如果有看電視新聞的你,會發覺阿都拉唸講詞時總是頭低低,他在台上時不會理會台下的互動。

當時內閣名單就這樣讀著,聲音不清晰,麥克風擴音效果差,阿都拉先從首相署的陣容開始唸起,每個閣員、副部長、政務次長會加上 Yang Berhormat,尾隨著他們各自的銜頭,不是丹斯里就是拿督斯里,或者是拿督。

當時,謝寬泰、姚長祿、馬袖強都沒有拿督或拿督斯里的銜頭呢!

所以,一連串的尊稱帶頭,再加上名字以急速的速度唸出來後,在場的記者根本抄不及這份名單。

為什麼不索性省卻這些YB們的尊稱呢?囉里囉嗦地唸了火車般長的尊稱,還有名字,再加上馬來長官的名字通通不是附上「莫哈末」,就是「阿都」,而在中文譯名來我們是鮮少翻譯採納的,所以稱上莫哈末後,再加名字,再加父親的名字,或是父親名字的銜頭,彷如是一個新人名字。

當時,至少每一個職位的名字,經過語音不清的宣讀下,至少是5個詞組,音節則有20個以上,我是聽到頭昏腦脹──手中的筆隨著發音抄到「拿督」的銜頭時,接下來是何人,就完全跟不上了。

當時我聽到交通部長是謝廣才( Chia Kong Chye),我心裡想,沒可能吧!後來拿到名單時才知道是謝寬泰是受任為國內安全部副部長,陳廣才是真正的交通部長。

唸著唸著,我就越聽越懊惱,心裡怪叫著這是什麼鬼內閣?除了那些拉不到的政治老手如拉菲達、三美威魯是熟悉的名字以外,許多都是陌生的名字,突然之間彈跳出來,就要當我們的部長。

另一個叫我印象深刻的是唸到科學、工藝與革新部副部長時,我又聽到一頭霧水,什麼「蝦」(HA)?有哪個領袖有個「霞」字的?

我是回到報館查詢時,才知道原來是KONG CHO HA,江作漢。但到底他是誰,我是打問號。

而這份纏腳布般長的內閣,還添加了不少新部門,才讓大馬成為全球一個非常獨特的景象──一個蕞爾小國竟然有高達31個部長、36個副部長和22個政務次長。

名單終于唸完時,我記得當場的官員慌慌張張地派發已準備好,扣押不放的名單,在記者會一結束時,全體記者蜂擁而上搶奪最新的名單,厚厚的一疊,不到一分鐘馬上派光。

許多沒有拿到名單的記者當然起哄,可是官員無可奈何,不知所措,給我的整體感覺是,這份名單即連派發給傳媒,也沒有經過良好的規劃與部署。

後來我們飛奔回去,繼續寫新聞。阿都拉在稍後一年又宣佈內閣改組,但只是局部更改。



當時我記得寫新聞時,我已寫好了一兩篇有關當時情況的花絮情況,來描述一下這份纏腳布名單面世時的「盛況」,但當時的主任怯怯地告訴我說:不要寫這種東西啦。所以封殺了那一兩篇花絮新聞。

四年後,我才有機會記載下來。

但也是在四年後,我才真正的明白這些所謂的官位,是迎合地緣政治、派系爭執所作的結果,因為要凸顯出「權力共享」,因為要彰顯大馬是多元種族,也因此見到許多庸才就位、上位,甚至不知所謂的長官。

不少在當年染指官場的領袖,在大選落敗後無緣再當官。而當時寂寂無聞的政黨領袖,即使踏上了仕途後,陸續獲冊封拿督斯里等的銜頭,又如何呢?

到最後,他們也是過氣的YB,也是落敗的戰將,或是前任什麼什麼。

而在大選前,這些官位在國陣如此繁多的成員黨下,哪有足夠的席位可供分豬肉?

如果因為各政黨慘敗後,在寧缺勿濫的情況下能達到內閣瘦身,達到精兵簡政是好事,至少不必硬掏納稅人的金錢來「豢養」各政黨派出的代表。

在短短的兩個月內,看著這些政治人物脈脈爭相寵,化成生旦靜末丑登場演鬧劇,還未贏大選就爭當官位,如今兩頭不到岸。我再想起4年前採訪時的過程,那時新人輩出的內閣高官名單從陌生到熟悉,如今再看著他們消失滅頂。

還有看著部份惡名昭彰、內部腐朽的庸才高官,依然受欽點提名上陣競選,阿都拉忌諱砍下的人馬,大馬人民卻更勇敢地用選票否定了他們。只是還有更多的敗絮其中的政棍依然安然過關,叫人更大的唏噓。

政治凌駕一切的種種,真的是影影綽綽飄飄忽忽,讓人落得滿目迷離。在新內閣名單公佈之前,憶起四年前,讓我怔忡了──只是這屆大選後的內閣,能有多長的壽命?

0 把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