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買書,真是很讓人沮喪的事情。剛才我去大眾書局,又碰到那位神色緊繃,發著脾氣的中年婦女店員,我說,我要找一本書:《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
她在電腦查了一回,說還剩下一本而已,然後逕自去書架找給我,但遍尋不獲,我說,那是一本小說,然而在那書架寫著「A TO Z Fiction」,就是沒有這本書。
然後她有些不耐煩地用廣東話對我說,「那是romance嗎?」
我有些猶豫,她不理會就轉身到另一排,我看著她在那些半裸男人封面的書架上找著那本書,天啊,這本書絕對不是這類勾畫出男歡女愛的浪漫小說。
顯然地,這本書不是馬來西亞書藉市場的暢銷書,否則該是上了排行榜吧!而我看看本週的暢銷榜,是《Eclipse》,拜電影的風潮所賜而推高了書本的銷量。
但這本書,在大眾書局只剩下一本,我還未去其他書局去找,但這已不是我第一次在馬來西亞的書局找書找得如此奔波折騰了。
而我還未去看中文部是否有這本書的蹤影,因為我太想看看英文版是怎樣寫,而此書的原文是意大利文撰寫的。
●
這本書的中譯本題為《質數的孤獨》。今年三月在台北的書局找到它,當時就擺在顯眼處,作推薦書般地推薦給讀者。
你可知道中文書有那種書腰,如此突兀,卻往往是眼光攫奪而過時,最容易吸引到人的宣傳單。
因為書腰是這樣寫的:
☆義大利出版史上,最驚人的處女作暢銷紀錄。兩年銷售逾120萬本,上榜近100週
☆ 34國版權售出,暢銷全歐逾500萬本,在西班牙成為唯一超越《龍紋身的女孩》與《暮光之城》的小說
☆ 義大利最高文學獎「史特雷加文學獎」得獎作
☆ 於義大利掀起三十世代讀者的迷戀狂潮,書迷們甚至在城市各角落塗鴉書中佳句。
這種書腰內容讓我上過不少當買了一些爛書,然而此次我卻覺得值得,因為我找到一本讓我讀來非常激動與感動的小說。
台灣版本的是一位譯者直接從意大利文譯去中文的,而信英文版本會有更多譯者來出版。但在馬來西亞是否有馬來譯本?當然不會有。
而即使一本書多有來頭,恐怕我們是隔了一個時空才知道的,或許根本不知道。中文圈讀者只能靠書商從中國、台灣引進來,那已是第三手的傳讀了。
這就是「落後」、「過時」的注釋了。而若不是到台灣一遊,恐怕我就錯過了這本小說。
為什麼大有來頭?作者叫做Paolo Giodarno,我們或許熟悉的是佐丹奴這衣著品牌,但帶著這姓氏的作者是意大利一位讀著物理學博士的科學家,他用理解科學的角度來寫了這部小說,然後就暢銷歐洲500萬冊,還得了意大利的最有名望的文學獎「Permio Strega 」,破天荒成了此獎最年輕的得獎者,因為他現在只有28歲。
這小說是在他26歲時寫、出版的。
我喜歡這本小說的敘事方式、主題編排,最打動我的是其背後的哀愁氛圍。小說故事橫垮24年,分7個章節來寫,每一章都可以獨立起來成為微型小說,因為每一章都具備了起承轉合的高潮與結局。
當然要破題的是:什麼叫「質數」(prime number)。質數就是所有只能被該數目本身除掉,或被一除掉的數字,例如11與13,41和43,而通常這些質數都是隔著一個偶數。所以這些質數是孤獨的,而且如11與13個質數,被稱為「孿生質數」。
故事就繞著一男一女如何徘徊在孤獨但不獨單的世界裡展開。
其實我那天在台北的金墊石書局匆匆逛時,那時快要搭巴士回吉隆坡了,我花了幾分鐘看完第一章,就覺得很有趣:因為第一章是說女主角在年少時被父親逼著去滑學,而反叛卻無從反抗的她在冰天雪地裡撒了一泡屎,接著就發生了一場意外,被遺在雪地中。
這一章就如此戛然而止了,但巧妙的是,在尾篇時故事會回到成年後的女主角在24年前的心境,遙遙呼應著。
而整本小說就是這樣穿梭、交織著每個人孤單的心事,編排得十分高明。
我可以想像到如果拍成電影,那種畫面已躍然而出了。
但當然這本書放了許多人性心理狀態中非常黑暗的一面,主角們都出現非常爭議性的心理狀態:自殘、厭食症、校園欺凌、權威式的家庭教育、天才與白痴的家庭等,題目是很大,但作者細微地嵌入主角的故事中。
我與一般讀者好奇,為什麼一個科學家會寫出如此細緻的小說,將人物的心理狀態刻劃得非常立體與可怖。後來我查閱作者Paolo Giordano的訪談錄,他說:不論是科學、經濟角度,都是另一種述說事實的角度,來判定一種特別精致的敘事風格,而用科學的語言來描繪現在的世界已不出奇,因為我們現今的生活都深嵌著科學與科技。
而作者原來自小都是接觸到美國的流行文化,而他坦承他是看MTV長大的,難怪此小說出現的情節,就像一部部的MTV的薈萃。
我極少看翻譯小說,因為往往許多傑出的西洋文學遇到一般的譯者,譯不出那些神韻出來時,就有很怪、很難消化的中文出來。然而在幾個月前看完了《追風箏的孩子》後,這本小說嚴格來說是我第二本在兩三天極速看完的小說。
而與《追風箏的孩子》相比,兩人皆是初試啼聲即創造出火紅銷量,而《追》書還改編成一部電影(但拍得很爛),但從文學手法中,我覺得《質數的孤獨》略勝一籌。
如今我仍意猶未盡,我立愿要挑戰自己看英文版本,看看到底英文版本是否能讀出另一番味道來,畢竟以西洋語系中,意大利文與英文相近,這是能接觸到原文的精彩韻味的最近距離了。
0 把回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