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印度




在夜深的時候扭開電視機來看凌晨電影,有時會發生一場美好的邂逅。

例如日前我無意間扭開Star Movie頻道時,就看到一齣戲。起初是不在意,我只是讓電視熒幕停留著──一個在網絡購物公司服務的美國年青人因公司重組,被老板派遣到印度當呼叫中心的經理,順道訓練當地的員工,事實上是一種流放,即使他可以賺到近50萬的盧比,但那年青人叫苦連天。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這齣戲名就是《Outsourced》,男主角被outsource出去的經歷。他成為整齣戲裡僅有的白人演員,其餘的全是印度演員。鏡頭一轉,就來到了孟買。由于孟買恐襲歷歷在目,但我看著鏡頭拍攝著孟買機場時,我就好奇地繼續看下去了,到底印度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不過故事的情節是發生在孟買以外的另一個偏遠城市。

男主角叫做Todd,但每個印度人發音不準,都叫他Mr. Toad。他誤打誤撞、心不甘情不愿地來到印度後,才發覺自己格格不入,包括用手抓飯不能用左手、不懂得印度的聖物是牛,還對著他的下屬形容美國人如何在小牛身上烙火印、還有許多文化震盪的趣事。

這些文化震盪包括,他教導著當地的印度人如何操美語腔調詐騙顧客,特別是一些美式用詞,包括避孕套的別稱是Rubber,而橡膠擦叫Eraser,絕不能叫Rubber等,他說Rubber等于是Condom時,另一個員工就問「Condo?」,趣味盎然。

還有一些是東方與西方的價值觀,譬如其印度下屬問他「既然你都那麼討厭你的老闆,你的工作,為什麼你不找其他工作來做?」、「為什麼你搬出來沒與父母一起住?為什麼只有2小時的車程你卻一年見你父母一兩次?」,還有印度社會的盲婚啞嫁等,全都精彩地濃縮起來,在一部電影裡。
當男主角快要放棄時,他遇到另一個在印度生活已久的老外,那老外說,印度(INDIA)的全名就叫做I'll Never Do It Again,但勸慰他說,當他放棄抗拒印度社會時,就可以怡然自得一些。

看著這部電影時,才發覺自己對印度文化的認識是如此貧乏。為什麼印度女生的額頭上有一個點,看了戲後才知道原來這叫Bindi,意即是第三隻眼,以開拓更大的眼界,看更多重要的東西;還有戲裡那些熟悉的食物、印度式的鮮艷奪目的家居裝飾等種種印度社會特色時,其實在大馬也是唾手可得的人文景觀與畫面。當然這些畫面以外,你得想像一下處于印度街道上的味道與嘈雜聲。

但我們卻是那樣地乍遠還近。即使光顧嘛嘛檔,我們也只會叫Roti Canai而已。我還需要通過這戲才知道那麼多的「原來」。




當然這齣戲比較吸引我的情節是,我記得閱過早年紅透一時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裡,其中一章的情節是說到印度已成為外判工程的服務業翹楚,除了呼叫中心以外,還有美國人會聘請印度另一端的員工審閱文件、或是充作私人助理等,在這部戲裡統統都有提到了。

其實這一幕我曾經有過貼身的經驗。在2005年我被派到澳洲坎培拉採訪時,抵步時我的手提電腦不知何故熒幕出現全白,我向酒店的員工求助,他們竟然只派一個bell boy上來。我看著那稚嫩的白人時,我問他「你懂得電腦嗎?」他點頭說「ok」,哪料到他束手無策時,他對我說,他只是在中學時修過電腦課。

天啊,我也修過電腦課啊!

後來,我就發瘋地想著對策,我以為是網絡公司的問題,于是再撥電到該酒店的網絡服務供應商(還好是免費熱線),我對著電話述說著我電腦的「症狀」時,就等著另一端操著一口濃郁的印度式英語腔的男聲來「醫治」。他就有條不紊地地對我解釋應該怎樣做,包括啟動什麼menu後會出現什麼,應如何調整等,非常專業。但他的英語的捲音很重,需要專注地傾聽才能了解。

後來我就問他「你現在人在哪裡?」

他說,他人在印度。
那時,我就非常地好奇了,原來印度是如此有威力的。

然而到最後,我的電腦問題還是解決不了,他說,「看來不是我們公司所提供的網絡服務有問題,先生,是你的電腦有問題。」

我才想起將電腦重新開啟,才發覺原來是hang機了,讓我虛驚一場。搞笑地讓我結束這一幕。



說回這齣戲。故事的情節繼續發展到男主角對印度遊刃有餘了,還戀上一個女下屬,然後最終老闆一夕間將呼叫中心再外判到中國上海,因為那兒有更低廉的員工時,男主角也失業了。

他回到美國時,將那女下屬留給他的bindi,貼在林肯總統的肖像紀念盤上的額頭;餘韻十足。然後,手機就傳來那女下屬特為他而設的寶萊塢手機鈴聲,他知道是她撥電話來了…

這部電影的每一場情節與對白都經過精心的舖排,即使是取角也很上道。後來上網查了才知道是一齣得獎電影,難怪如此四平八穩。

無論如何,在偶然間可以看一部好電影,會覺得是行著大運。這將是一齣我會重看回味的電影,下一步就是要搜尋哪兒有DVD了。








0 把回音: